科技赋能!绥宁竹业“云端运输”降本增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6 12:54:3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6日讯(向海 宋三龙 张先邵 黄慧洁 记者 郑丹枚)4月15日,在群山环抱的绥宁县麻塘苗族瑶族乡陶家村,一根根南竹正“乘”着无人机翻越山岭,飞向集散点,为南竹出山插上科技翅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河口苗族乡新团村无人机操控员林旺,手持操控器,神情专注地操控着一台四旋翼无人机吊装南竹,沿着设定航线缓缓飞向山脚集散点,他紧盯操控屏,实时调整飞行参数。

“每台无人机配备避障雷达和智能路径规划,即便大雾天也能安全飞行。运输成本从每吨120元降至40元。”林旺说。

这些“飞”下山的南竹,48小时内就能变成高附加值产品。 “过去,我们麻塘乡的竹农需雇人肩扛、马驮,花3小时才能将一根南竹运下山。如今,无人机载重200斤,8分钟就能完成运输,每天可运送30趟。”绥宁县麻塘苗族瑶族乡竹农胡长伟说。

绥宁县南竹运输从传统的“人背马驮”到“云端穿梭”,让大山里的“靠山吃山”的传统竹产业在科技赋能下,飞出了竹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为改变传统的运输方式,建设“数字竹海”,绥宁县已成立了竹产业创新联盟,将在全县推广无人机运输,打造“竹资源—科技运输—精深加工”的全链条生态,让千年竹产业焕发新生机。

绥宁联民腾达竹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恩腾说:“无人机运输让原料供应周期缩短70%,让我们的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快速保障。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数字竹仓’,用无人机配送实现‘当天下单、当天取材’。”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