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6 11:15:52
作者:康加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湖南省委一号文件也从持续优化种养结构、实施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倍增计划等方面对壮大富民产业进行了部署安排。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产业是推进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但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把握好本地品种与外来品种的融合关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必须立足当地产业基础,突出地域特色,善于从一方水土中挖掘产业资源。当前,部分农业产业从业者存在盲目追新求洋的心态,跟风种养短期高价的外来良种、新品,导致大量同质化农产品充斥市场、积压滞销。应当认识到,当地的传统产业、乡土品种往往是历经千百年自然筛选,与该地区光热水土条件和耕种技术高度适应的优胜品种,其生态适应性可降低病虫害风险,地域独特性可避免产品同质化,同时当地成熟的种养技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能降低种养成本。当然,发展本土传统产业不能故步自封、拒绝革新。要在保留本土农业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升级种养技术、改良产品品质、提高种养效益,同时适当引育与本地品种互促互补的外来“名优良种”“新奇特品种”,通过区域性试种(养)观测并逐步推广,不断培育出具有当地特色优势、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实现本地品种与外来品种的新老融合发展。
把握好短平快产业和长效主导产业的协调关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要追求“吹糠见米”的短期效益,也要有“十年树木”的长远谋划。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可优先发展本地粮油作物、生态家禽等启动资金小、投资回收期短、后期管护成本低的短平快产业项目,既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为产业从业者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提高其种养热情和持续投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为成长性项目预留发展空间,积极谋划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能为当地带来持久与长远收益的长效主导产业,通过“以短养长、以短带长”的形式合理配置短平快产业和长效主导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产业发展“当下有收益,未来可持续”。
把握好提升品质与打造品牌的时序关系。事物发展要循序渐进,尊重阶段规律,不能妄想一蹴而就。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也应遵循“先强品质、再塑品牌”的渐进规律,避免急躁冒进,片面追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部分农业企业热衷炒作涉农概念、包装“明星”产品、制造引流噱头,或者盲目“上规模、提档次”“走高端路线”,“看点”眼花缭乱,“卖点”平平无奇,不能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认可。脱离品质讲品牌,农业品牌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乡村农特产品的产销应首先立足到最广大消费者现实需求上来,努力为市场提供品质稳定、价格合理的“走量”商品,在品质过硬的基础上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加大营销力度、培育品牌认知,打造“引流”名品,让品牌成为品质的自然升华,实现乡村特色农产品从“论斤销售”到“论个议价”的蝶变升级。
把握好企业带动与农户增收的协同关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将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来。同时,要构建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防范“富企不富农”问题。当前,农企合作多停留在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松散联结层面,亟需向股份合作、利润返还、土地托管、资产入股等深度联结转型。要在政策层面建全双向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对带动效果显著的企业主体给予项目资金倾斜。同时要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使小农户融入大市场,与企业共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果。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