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4-16 09:15:42
文丨马珂
晴朗的黄昏,与读中学的女儿去河滩散步。相传关公战长沙时将大刀掉进水里的捞刀河,就在我们住宅附近。每当晚霞漫天的时候,我们就徒步到捞刀河畔,边走边弯腰捡拾一粒粒多彩的小石头,一任和风轻抚我们的头发和衣衫。
我的故乡在湘西沅陵一处偏远山区,童年和少年在乡村度过,乡村中最常见的要数石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孩提时的我们没有条件从商店买玩具,路旁与溪里随处可见的石头,陪伴我们度过了贫瘠却美好的年少时光。
从小到大,我就对数字极不敏感。上小学一年级时学算术,总是做错老师布置的加减法作业。爷爷是位回乡的抗战老兵,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抽空辅导起我的算术作业,可我依旧不得要领。
有天爷爷收工回家,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几把从溪里捡到的小石子,说要教我一个用石子计算加减的办法。比如8加5,就先拿出8颗小石子,再拿出5颗小石子合在一起,然后数出石子的总数,就是这道题的结果。爷爷的方法通俗易懂,我很快掌握了石子加减法,并由此对小石子产生了兴趣。
有一年,学校掀起一阵玩“抓石子”的游戏热潮。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群席地而坐,选择5或7颗石子在地面撒开。由参与者依次拿起其中一颗石子向上抛起,在石子未落地前抓起地上另一颗石子,并迅速接住先前抛出的石子。以此类推,直到地面的石子抓完为赢。我把学习加减法时积累的一袋子石子分送给要好的同学,不料却被大伙儿先后退了回来。一致的意见是我的石子来自小溪,一颗颗被水流冲刷得过于圆滑,游戏时容易从手中滑落。后来家里翻新灶台,我灵机一动,将那袋小石子镶嵌在用泥巴糊成的灶台上,像一段旧日时光,记录着童年时那份纯真无邪的乐趣。
在我家屋后的小山丘上有口石洞,村里人叫它“红岩孔”。洞里的石头呈黄红两色,质地脆软。村里的孩子们喜欢从中找些小石头在坚硬的物体上写字。村西头的一大块天然石板上,便歪歪斜斜地写满了寻找失物或骂人的字样。
小学期间,一种可以相互撞击出火花的石头是我们随身携带的物体。那个年代,每个男孩口袋里都装着两个鸡蛋大的火花石,没事就拿在手里相互碰撞。尤其是黑夜,撞出的火花煞是晃眼。
家乡还有一种可以治病的白色矿石,人称“滑石”。形体呈块状或叶片状,温润软滑,手感细腻。研磨成粉后,内服可清热泻火、利尿通便,外用可祛湿治疮。记得村里五保户明赵公年迈时因患便秘痛苦难耐,爷爷知悉后便取出家里常备的滑石磨粉,送到他家让其按时按量服用,没多久便得以康复。
在我的记忆中,石头炒鸡蛋是我少年生活中最温馨的美食。我九岁生日那天,父亲给我做了这道美食。石头炒鸡蛋鲜嫩爽滑,口感极佳。
女儿去年生日时,我给她做了这道食物,女儿连声称好。想不到的是,今年我过生日时,女儿也给我做了一道可口的石头炒鸡蛋。如今,这道菜品成了我们两代人共同喜爱的食物。
静谧的石头,竟蕴藏着那么多岁月的记忆。
责编:龙文泱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