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金仙寨记

陈平   郴州日报   2025-04-15 21:33:31

金仙寨,原名高峰山,位于郴州市临武县金江镇林森村,西接桂阳,北抵北湖,可谓“鸡鸣三县”之地。其区位优势明显,仰头巨佛独特,人文传说有趣,深得本地游客及粤赣游客的青睐,各地的户外运动者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从桂阳县城始发,驱车不足25公里,即可抵达金仙寨。

从山底往上走,既有比较原始可供徒步登山的简易泥石山道,也有路面由水泥铺就、山崖处建有护栏的盘山公路。我们自驾前往,走的自然是盘山公路。

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两旁林木郁郁葱葱,耳畔清风呼呼掠过。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悠闲地洒在车厢、路面,像爱人间彼此对望的眼神,温暖中带着几丝迷幻。来往的车辆,不仅有自行车、小汽车,还有房车、越野车。它们或上或下,有条不紊。行至转弯处,往往未见其车,先闻其声。

目前,金仙寨纯属开放式景点,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全然没有商业气息。除了上山公路、停车场和风车,景区内几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处于自然状态。

遥望金仙寨,山势高耸,如入云间。站在山巅,四周的村庄,远方的群山,甚至桂阳县城,尽收眼底。一个个风车,在绵延起伏的群山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山风摇晃着它们壮硕的臂膀,人们在风车下的巨石上拍照打卡,风车的转速与人的悠闲浑然一体。不仅如此,凌晨看朝霞,黄昏赏落日,夏日沐清风,冬日踏白雪,这里都是极佳之地。诗和远方,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虽然山顶不见大树,只有少许灌木丛,以及成片成片的草甸,但是金仙寨的巍峨并没有因此减少。山的海拔就在那里,风车的加持就在那里。站在山巅,山高人为峰之感油然而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弥漫开来。我甚至认为,这里的灌木丛和草甸为金仙寨平添了几许开阔,坦然和从容。

草甸上,人们或搭起帐篷,或架起天幕,或全然露天。三三两两,喝茶、吃零食、打扑克、做烧烤,各自休闲,自得其乐。不远处,一个大人带着小孩在放风筝。他们矫健的身形,爽朗的笑声,以及空中迎风飘飞的风筝,都让松弛感在此刻具象化。我想,他们放飞的不仅有漂亮的风筝,还有这晴空般的心情吧。

阳光下,我们席草而坐,用餐,听音乐。倦了,枕风而眠;醒了,远眺群山。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慢了下来,心里充满了宁静与安详。

沿着泥石公路,往西约两公里处,一块巨石,仰天而卧,秃头袈裟,宛如巨佛。巨佛面容清晰可见,卧眠神态安详自如。人们说,来了金仙寨,不到巨佛前,只算行了半途。欲亲临巨佛,须走下草甸,徒步爬坡一段较长泥石路。完成这段泥石路,不仅耗费人的体力,而且考验人的耐力、毅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沿途折返的人们不在少数。我想,登山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行至巨佛前,不见巨佛脸,此刻可以套用苏轼的古诗:“不识巨佛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见不到巨佛脸,但是可以近距离参观郴州版布达拉宫——修葺在巨佛头顶的寓所,还可以看到寓所里面的一块巨石。巨石上,赫然刻着今人题写的对联:“古寨依然永傲乾坤日月 闲云似旧不闻人事沧桑”,横批是:“金仙寨”。

穿过郴州版布达拉宫,沿着山脊小道,继续往前步行约二十分钟,回眸一望,只见山巅之上,一块巨石仰天而卧,秃头袈裟,对望南天,宛如巨佛,栩栩如生。若论寺庙,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但若论仰天巨佛,金仙寨无与伦比。

金仙寨,不仅自然风光引人入胜,而且人文传说饶有意趣。

高峰山更名为金仙寨,源自一个古老传说。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为壮大反元力量,暗中选派武艺高强的金山和尚到南方进行串联。金山领命,一路从湖南至广东,途经桂阳十里大冲(今荷叶地段)时,遥望高峰山奇秀俊美,连连称奇。随即登上高峰山,只见此山屹立于群山间,四面悬崖峭壁,只有一条横亘东西仅容一人通过的崎岖小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旋即决定,在此安营扎寨,组织反元力量。此后,金山在高峰山造营房,筑寨墙,设寨门。严格训练队伍,开展劫富济贫义举,深受穷苦百姓拥护。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下诏召回各路义军首领论功行赏。金山佛门出身,四大皆空,举义旗不为自己当官发财,只为拯救百姓于水火。因此未前往受封,继续在高峰山潜心向佛,修心养性,终至圆寂。朱元璋获悉此闻,钦佩不已,亲题挽词“金山为民风范永存”以赠。

后人为纪念金山,将高峰山更名为金山寨。后又传说金山死后成仙,于是更名为金仙寨。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