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5 21:08:57
浅析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李沛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红色场馆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红色资源,是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红色场馆与高校的协同联动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要,能推动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并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高校需要深入探索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李沛 女 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JSUSZYJ202424);2024年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JDY2024021)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育功能,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深入分析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了解红色场馆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加强红色场馆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紧密联系。
一、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要
在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中,红色场馆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对于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第一,红色场馆是“大思政课”历史资源活化的关键枢纽。高校思政课程偏于以课本为主的传统教学,而各红色场馆作为历史宝库,珍藏着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伟大精神以及革命历程的红色资源。以湖南省桑植县贺龙纪念馆为例,馆内收藏的贺龙元帅使用过的佩刀、军装等珍贵文物,以及相关历史图片和主题场景,以“物证史”“图述史”“景演史”的方式,将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象的时空记忆。这种资源活化方式突破了传统思政课“文本解读”的局限,弥补了课堂教学在历史情境还原上的不足。第二,红色场馆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关键场域。“大思政课”强调实践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红色场馆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红色场馆参观学习、志愿服务、调研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真正实现思政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第三,红色场馆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纽带。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多方参与,形成育人合力。红色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能够联动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一方面,高校可以联动红色场馆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开发思政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红色场馆可以联动政府、企业等出台相应政策,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以及资金支持。通过多方协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提高“大思政课”的建设水平。
(二)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场馆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需要
红色场馆作为承载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第一,推动红色场馆的资源整合。一方面,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融入,能够将红色场馆分散的文物史料编织成逻辑严密的育人网络。例如,在介绍某件革命文物时,可将其关联至思政课中的具体理论知识点,使观众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VR、AR等技术,观众可“穿越”至历史现场,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第二,推动红色场馆的受众延伸。红色场馆的传统受众以社会公众为主,教育效果呈现“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特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介入,为场馆教育功能的精准延伸提供了契机。高校可与红色场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场馆现场教学与网络虚拟课堂实现红色场馆的受众拓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讲解服务、情景剧展演等活动,在服务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以及利用场馆数字化资源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覆盖更广泛青年群体,有效扩大了革命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三,推动了红色场馆的价值升华。红色场馆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历史记忆的保存,更在于革命精神的转化利用。传统场馆教育常因缺乏理论阐释,导致革命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脱节。高校思政课的融入,为场馆教育价值的深化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可以联合红色场馆就某一具体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展开研究,例如在介绍某位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时不仅讲述其英勇事迹,更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践行其所代表的革命精神。
(三)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需要
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第一,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当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众多挑战。红色场馆作为革命历史的“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高校“大思政课”与红色场馆的融合,为青年提供了沉浸式的精神洗礼。例如,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重走红色足迹等活动,青年学子能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担当。第二,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引领青年增强能力本领。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依托红色场馆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青年学子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现实困难,从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在红色场馆的实践锤炼,青年学子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未来投身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浪潮和西方文化冲击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如个人主义盛行、集体意识淡薄等。红色场馆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能够为青年学子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大思政课”借助红色场馆开展价值引领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价值引领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与重要象征,在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必要性已然呈现。红色场馆是实现“大思政课”历史资源活化、实践育人落地与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的内在驱动力,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要;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推动了红色场馆自身教育功能的深度拓展,是其实现资源整合、受众延伸与价值升华的关键支撑;红色场馆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更是契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助力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能力本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坚实保障。高校应深刻认识到红色场馆的独特价值,积极加强与红色场馆的协同联动,深入探索二者融合的创新路径与有效机制,以红色场馆为桥梁纽带,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提供实践平台、注入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仙娥,施英楠. “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探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 (15): 63-65+70.
[2] 石书臣,韩笑. “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略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 (06): 71-76.
[3] 张岚.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 (12): 141-145.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