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绘茶韵:非遗茶百戏的数字化呈现与智能化升级

林文轩 邓庄     2025-04-14 15:55:57

文/林文轩  邓庄

茶百戏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与丰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数智技术赋能茶百戏,实现茶百戏的“活化”传承:借助人工智能融合多元艺术元素创新制作流程;通过影视作品、短视频、纪录片、游戏等实现跨媒介叙事与传播;借助数字藏品与实体体验拓展多元业态。未来,数字化茶百戏发展应在“传”与“承”上发力,“传”要借助数智科技完善古法,“承”需借双创之力,打造智能沉浸式体验的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一、茶汤画丹青:茶百戏的历史渊源与价值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民间艺术,特点是仅用茶和水,通过巧妙的注水与搅动技巧,使茶汤表面幻化出汉字、禽兽、虫鱼、花草等细腻工巧的文字和图像。其作为武夷山传统杂技、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饮茶游戏与艺术表现形式,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百戏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便是对茶百戏早期形态的生动描绘。到了宋代,这一技艺因受到宋徽宗及朝廷大臣、文人墨客的推崇而发展至巅峰。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生动再现了宋徽宗于延福宫曲宴上亲自演示茶百戏的场景:“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自布茶’。”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对茶百戏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成画,但须臾即就三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

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分茶流传。元代崇安人刘说道在《咏头春贡茶》诗中描述了分茶情景:“灵芽得春先,龙收奇芬。进入蓬莱宫,翠瓯生白云。”明代崇安人邱云霄也在《酬蓝茶仙见寄先春》中记载:“品落龙团翠,香翻蟹眼花。”清代高鹗《茶》中还有“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的记述,到清代后期已难觅分茶踪迹[1]。

茶百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和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茶百戏经历抢救性恢复之前,人们对于宋代文献中描述点茶与茶百戏的诗词、绘画作品,如辽代张世卿墓道壁画、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刘松年的《撵茶图》等,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随着茶百戏技艺的重新展现,这些历史谜题逐一得到了解答[2]。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形式,茶百戏承载着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崇高的品格,为深入了解宋代的审美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二、数智绘茶韵:AI时代下茶百戏的数字化呈现

(一)新思路:科技融合创新茶百戏制作流程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形散而神聚”的艺术风格,它不过分追求图案的原真性,而是更加注重于点茶法中水与色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冲淡”之美。茶百戏外在的绘画看似简约,但其中蕴含着丰富意蕴与无限想象空间,需要观赏者用心去感受与体悟。

知识生产是有意识、有组织地促进知识形成的活动,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各种途径生产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过程[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一系列智能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与人协同创作的新途径,这一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与工作流程,还引发了知识生产领域的诸多新动向。因此,在茶百戏的发展过程中,制作者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引入更丰富的丹青图案与多元的艺术门类,创新性地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图案样式,如卡通人物、城市形象等。这些新图案不仅增加了茶百戏的艺术魅力与观赏性,还通过其与社会美学的结合,激发了人们对茶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传承古代点茶技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新转化:数字之力推动茶百戏文化创造性转化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含了先人所创造的技艺、习俗、节庆等非物质的文化形态,和与之相关的器物、场域等具备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4]。近年来,随着非遗以多样化形式广泛传播于各类媒介平台,数字文化产品凭借其丰富多元的展现手法赋予了茶百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具体而言,茶百戏在数字文化产品中的呈现可细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

其一是将茶百戏作为次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影像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成为一种结构性、功能性的力量被贯注于非遗保护的全过程[5]。早期,部分影视作品将与茶百戏相关的茶文化作为故事背景元素进行叙述,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呈现的茶文化元素,让观众初次接触到点茶与茶百戏的概念。剧中有这样的情节:盛老太太专门从宫中请来了孔嬷嬷教导孙女们规矩和技艺,其中就包括点茶。在一些生活场景中,角色们的饮茶活动、茶具的展示,以及对茶事礼仪的呈现,引发了观众对宋代茶文化的好奇,成为大众认知茶百戏的启蒙。在《大宋宫词》中,宋朝的点茶文化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融入和展现。女主角刘娥在秦王府做侍女期间,她的点茶技艺得到秦王认可,被指定在书房点茶,可见点茶在宋代不仅是一种生活起居中的交流形式,还逐渐演变成一个可被欣赏的文化现象,也是彼此情感的表达。剧中无论是宫廷宴会中的精致茶席,还是文人雅士聚会时的点茶活动,都呈现出宋朝社会对茶的喜爱以及人们对茶事的重视。点茶的技巧、茶具的精美、茶品的多样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宋朝的茶文化氛围之中,加深了观众对宋代茶文化体系的理解,为茶百戏的传承营造了广阔的文化语境。

随着非遗被重提与重视,茶百戏的呈现方式逐渐从作为文化背景的间接烘托,转变为吸引观众目光的焦点展示。电视剧《梦华录》邀请非遗茶百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进行茶百戏技术指导,展现了历史上完整而繁复的茶百戏表演步骤,包括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粉、注汤、击拂、分茶等。在剧中,女主角赵盼儿与茶汤巷清茗坊的胡掌柜之间有一场精彩的斗茶情节,不仅展现了双方对茶叶、水质、茶具的精心选择与准备,更通过赵盼儿在斗茶过程中的舞蹈、音乐与茶艺的融合,点茶时用茶盏奏出《阳关三叠》乐音,以及最终茶百戏技艺的展示,将茶百戏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梦华录》借助精彩的剧情和演员出色的演绎成功将茶百戏这一相对小众的非遗技艺带入大众视野,在网络中掀起了关于茶百戏的讨论和对宋代茶文化的热议,为茶百戏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非遗在当代的传播提供了成功范例。

其二是以茶百戏为主题的多媒体传播。在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时代浪潮中,多媒体传播以其独特优势,为茶百戏这一古老非遗技艺搭建起更为集中且全面的展示平台。其中,官方宣传纪录片凭借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广泛的传播渠道,成为茶百戏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4年推出宣传片《人走茶不凉》,片中独辟蹊径地选取国际友人伍斯的视角,成功构建了一个跨越文化和地域界限的叙事桥梁。通过伍斯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观众得以仿佛置身于武夷山的秀丽景致之中,体会茶百戏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与非凡魅力,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对于武夷山茶文化及茶百戏技艺的认知与兴趣。

除纪录片外,网络短视频也成为传播茶百戏的新兴力量,许多茶百戏爱好者和从业者通过短视频平台,用简短的视频展示茶百戏的精彩瞬间,如茶汤上瞬间呈现的精美图案,或是巧妙的击拂手法,分享自己制作茶百戏的过程、技巧和心得。例如抖音“陈以傲”的“关于点茶我想说”的合集已更新至176集,达9711.4万次播放。部分自媒体博主在创作过程中,以长视频的方式,注重实地拍摄茶百戏的制作过程,用真实、生动的镜头语言展现茶百戏的技艺精髓。例如博主“江寻千(九月)”发布的“梦华录同款点茶茶百戏”,从挑选茶叶、研磨茶粉,到进行点茶、绘制图案的每一个细腻动作,让观众清晰地看到茶百戏制作过程中的复杂工序和高超技巧,不仅传播了茶百戏技艺,还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意境的追求,引发了观众的互动和讨论,达到了30.1万点赞。许多观众在评论区表达对茶百戏的喜爱和好奇,进一步扩大了茶百戏的影响力。

其三是“游戏+”赋能茶百戏数字互动。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传达着包容并蓄的理念。近年来,多款电子游戏在融合与发展茶百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与互动化的创新手段赋予中国茶活力,实现了茶百戏技艺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如《逆水寒》游戏制作团队将斗茶与茶百戏两种茶文化元素融入游戏设计之中,在游戏支线任务中,玩家将接受来自游戏角色“一斗汤色、二斗水痕”的斗茶指导,并有机会观摩历史上著名的茶道对决,在游戏中扮演古代的文人雅士,亲身参与茶百戏活动。同样,近期国内颇受欢迎的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王者荣耀》推出“茶韵千年”系列皮肤,包括“茶境仙”与“访茗客”两款设计,融合茶杯、茶叶、茶碾、茶百戏等符号展现茶之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众多玩家积极分享对“茶韵千年”皮肤的体验反馈,游戏与茶文化的融合,标志着一场成功的跨越文化边界的叙事实践,传统茶室延伸至数字社交空间,彰显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动力的潜能。

(三)新业态:茶百戏数字与实体的双驱发展

关于非遗保护,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强调需从基础阶段转向纵深发展,并提出非遗的保护应尊重其动态性和活态性,避免本真性和排他性成为障碍[6]。非遗应走进现代生活,注重提高保护中的传承水平,以及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茶百戏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融入现代生活是保持其活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茶百戏呈现出日益丰富和生动的形式。科大讯飞搭建了名为“星昼”的数字藏品平台,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消费者有穿越时空亲身体验茶百戏的制作过程的感受。同时,在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支持下,科大讯飞还联合茶百戏专家章志峰推出了茶百戏系列数字藏品。这一系列包括“闲云野鹤”“喜上眉梢”“年年有余”“相伴一生”四款数字藏品,以动态的形式再现古代“点茶”技艺的精妙。数字藏品的交易为茶百戏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经济支持模式,同时较低的价格准入门槛,不仅让茶文化专家,也让广大业余爱好者能够平等参与到茶百戏的体验之中,为数字藏品带来了强大的互动性与流动性。

在实地体验与传承推广方面,作为国内唯一集茶百戏恢复、研究、传承于一体的专业机构,中华茶百戏研究院积极开展各类公益讲座和体验活动,并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成立了“非遗茶百戏体验馆”,由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亲自授课,开展系统培训课程,涵盖点茶、茶百戏、茶室插花、中日点茶对比等内容。此外,其他城市的部分茶馆也积极探索茶百戏的创新体验模式。以杭州的流觞曲水茶馆为例,其推出了可画茶百戏的饮茶体验套餐,将茶百戏融入传统的茶馆文化中,为消费者提供了别具一格的饮茶体验,进一步推动了茶百戏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

三、全景茶戏图:构建数智化茶百戏的未来路径

(一)“传”:用科技完善古法,坚守历史真实性

“传”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忠实记录与模板式还原,更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完善。茶百戏的原料主要是团饼茶,在茶叶品类、品质等方面有一定要求,不同茶叶品类各具独特物化特性,应用于茶百戏时效果各异。乌龙茶发酵程度适中,不仅蕴含丰富香气,口感韵味独特,制成的茶汤色泽与质地为茶百戏图案呈现奠定良好基础,使观者在欣赏茶汤图案的视觉盛宴时,还能沉浸于馥郁茶香之中;红茶则以其浓郁的茶汤色泽见长,多呈现红色或红褐色,在此底色上绘制茶百戏图案,能够极大地增强图案的层次感与对比度,加之其醇厚口感,进一步丰富了品饮的感官体验。

针对不同的原材料,可以将现代技术深度融入茶百戏原料生产的各个环节,在茶叶采摘环节投入使用采茶机器人,通过先进的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茶芽的准确识别,提高采摘效率和精度,对非茶叶中的杂质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剔除;烘焙过程中,利用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对茶叶的变化进行监控,由数智系统自动调整烘焙时间和温度,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和一致性;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通过安装人工智能设备,把经验转换成数字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研发茶叶加工设备,使传统的手工茶叶加工向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线的转变。

传承同样离不开人的参与,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主体,也是被保护的对象。在茶百戏非遗相关的数字化建设中,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化语义与分类体系,将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记录与整理,以便于后人的学习与传承。另一方面,需确保数字化手段真正服务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复制或替代。因此要高度重视代表性传承人在数字化语义、分类体系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与阐释,充分保障传承人的话语权,才能使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实现深度融合,避免数字化过程中文化内涵的流失[7]。同时通过代际传播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举办专业培训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等,将技艺与经验传承给年轻一代。对于生长在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一代传承人而言,拥有更敏锐的创新思维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应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利用新媒介技术对茶百戏进行传播与创新,为茶百戏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承”:借“双创”之力,延续茶百戏传承内涵

茶百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一种茶饮技艺,更是古代文人雅趣、社会风尚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可以为茶百戏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首先,“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内容的形态转化和创意表达,综合考虑茶百戏形态特点、文化内涵和受众需求,选取适宜的数字技术加以转化,打造沉浸式茶百戏体验空间。可以基于人机交互技术打造智能化活态体验空间。如利用AR技术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茶百戏元素,用户在参观中华茶百戏研究院或相关茶馆时,用手机扫描特定区域,就能看到虚拟的茶百戏图案在茶汤上浮现;或由虚拟的茶百戏传承人讲解制作技巧,用户通过语音指令,询问关于茶百戏的历史、文化知识,由系统进行智能解答。数智技术在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的同时,让用户更深入了解这一非遗技艺。或让用户佩戴上VR设备,置身于宋代的茶馆、宫廷等场景,亲眼看见宋徽宗等古人演示茶百戏,并通过手势识别等技术亲自上手操作。在虚拟茶百戏制作过程中,用户做出注水、搅动的手势,系统就能精准识别并实时反馈,呈现相应的茶汤变化效果,从而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碎茶、碾茶、罗茶等步骤。

其次,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茶百戏历史资料、制作视频、文化故事等进行分析学习,挖掘其中的潜在规律和创新元素,生成全新的茶百戏内容。例如,借助数字技术深度挖掘与整理后,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茶百戏IP形象和故事,通过IP化运营融合茶百戏的原生形态、衍生形态和虚拟形态,让IP形象以图文并茂、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吸引年轻受众关注。

“创新性发展”则强调了新的发展路径,作为一种数字文化景观,创新茶百戏数字化场景的内容和形式是增强其吸引力的必要手段,应探索茶百戏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将非遗融入大众的数字文化生活[8]。爱德华·索亚在列斐伏尔的基础上对空间的三种形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具有物质性、客观性的“第一空间”,由构想和主观主导的“第二空间”,以及主体性和客观性相互融合的“第三空间”[9]。

福建闽北地区本就是茶文化的发源与繁盛之地,随处可见的茶叶、茶山、茶具等本就具有第一空间性,其连接了不同物质空间中的人,大众通过实地到访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具体感受茶百戏的起源土壤和文化环境。开发以茶百戏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时,可以注重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打造。从第二空间的构建来看,可以充分挖掘游客的主观构想与文化想象,通过扮演与参与的方式打造出传承人坚守茶百戏和茶文化的情感,将物质空间上升为精神空间让大众认同茶文化的传承,从而形成共同的记忆空间。比如在旅游线路中融入故事化的情境设计,以宋代茶百戏盛行时期为背景,虚构一段茶百戏高手的传奇故事,让游客在参观茶山、参与茶百戏制作体验的过程中,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按照情节线索完成一系列与茶百戏相关的任务,如寻找传说中的古茶树茶叶作为茶百戏原料、破解古人留下的茶百戏制作谜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游客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充满趣味和文化底蕴的虚拟故事空间,深度沉浸于茶百戏文化氛围之中。

在打造第三空间方面,要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拟的深度融合。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年龄、地域、兴趣爱好等信息,为不同用户精准推送茶百戏内容,如针对年轻爱好者推荐与茶百戏相关的短视频内容;对历史文化爱好者推送茶百戏相关的纪录片、学术讲座;为旅游爱好者推荐包含茶百戏体验的文化旅游线路。还可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真实的茶百戏体验场景进行数字化复刻,创建线上虚拟体验空间。游客在实地体验茶百戏后,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电脑端再次进入虚拟空间,回顾自己的体验过程,与其他线上游客分享心得、交流技巧,构建与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建立联系的虚拟空间。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游客与用户内容相互交融,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构建出充满魅力的第三空间,让大众对茶百戏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实现将茶百戏这一非遗融入大众的数字文化生活,推动其创新性发展。

结语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茶百戏借助AI技术迎来了发展的崭新篇章。从制作流程的创新,到文化呈现的多元转化,再到数字与实体双驱发展的新业态,以及未来“传”与“承”路径的探索,都展现出茶百戏在数字化时代的无限潜力与活力。这不仅为茶百戏这一古老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在借助AI发展茶百戏的过程中也需保持警惕。一方面,AI虽然能够创新茶百戏的图案样式、优化制作流程,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传统技艺核心技法的弱化。茶百戏独特的注水、搅动技巧以及对茶汤纹脉的精妙掌控,是其历经千年传承的精髓所在。若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侧重AI带来的便捷,忽视了对传统技艺的深耕细作,茶百戏可能会逐渐失去其独特的艺术灵魂,沦为徒有其表的数字化产物。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AI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文化解读不准确、误导大众的风险。茶百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个图案、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如果AI算法在处理这些文化信息时出现偏差,或者为了追求流量而对文化内容进行不当改编,将会破坏茶百戏的文化完整性,影响大众对其真实价值的认知。

在数字化浪潮中,茶百戏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利用AI推动茶百戏发展的道路上,需秉持审慎态度坚守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确保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让茶百戏在数字化浪潮中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相信让这一古老的茶汤艺术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光彩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林文轩系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邓庄系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