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何世华:艺术与生活的共鸣——“海淀哥舞蹈队”的破界之舞

  湖南文联   2025-04-14 14:48:09

文|何世华

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绿荫下,一群身着黄色格子衬衫的老年舞者,以灵动的舞姿书写了一部“晚年华章”。这支名为“海淀哥舞蹈队”的团体,不仅以广场舞的形式打破了年龄与性别的桎梏,更通过舞蹈实践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刻关联。他们的故事,正是艺术源于生活、贴近人民、照进现实的鲜活例证。

一、艺术源于生活:从个体经验到集体表达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格子大叔”吴明的舞蹈之路,始于退休后对生活的重新探索。年轻时部队宣传队的经历、退休后健身房舞蹈课的触动,最终在公园的方寸之地凝结成艺术的火种。他带领的舞蹈队成员,平均年龄67岁,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人生故事:有人曾历经事业起伏,有人因健康问题重寻生命活力,还有人通过舞蹈治愈孤独。这些个体经验通过《英雄上马的地方》《牧民新歌》《鸿雁》等经典曲目转化为集体叙事,民族舞的刚劲与筷子舞的灵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复调式呈现。正如吴明所言:“我们的舞蹈不仅是动作,更是生活的沉淀。”

他们身着便装,在公园这个百姓日常休闲的空间起舞,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有自然的天光云影、绿树修竹为伴 ,但正是这样质朴的环境,让舞蹈与生活紧密相连。他们选择的蒙古族、藏族舞等民族风格舞曲,唤起人们对广袤草原、自由牧歌生活的向往,舞蹈动作模仿着骏马奔腾、大雁翱翔,是对生活万象的艺术化提炼。这些退休的舞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岁月的理解融入每一个抖肩、每一次踏地,用肢体语言诉说着生活的故事,使民族舞不再是舞台上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艺术之花。

二、艺术贴近人民:消弭边界的大众文化实践

当艺术贴近人民,它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紫竹院公园的露天舞台上,“海淀哥舞蹈队”的表演重构了艺术与观众的权力关系。每周日下午,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的场景,印证了法国思想家雅克·朗西埃“观众解放”理论的现实演绎:当路过的年轻人用手机记录舞姿,当观众随着节拍自发加入,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彻底消融。这种开放性,正是广场舞作为“人民的艺术”的核心特质。

更值得关注的是,舞蹈队通过“全男性阵容”打破了广场舞的女性化标签。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跳舞常被视为“不够阳刚”,但吴明们以刚柔并济的舞姿重构了性别表达的可能。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与他们的即兴共舞,象征着专业与业余、学院与民间的对话,印证了“真诚起舞的心不分舞台高低”。这种破除壁垒的艺术实践,让舞蹈回归其本质——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生命仪式。

三、艺术照进现实:晚年生活的诗意重构

对舞蹈队成员而言,艺术不仅是审美活动,更是重塑现实的利器。王大爷通过舞蹈的“马头琴疗法”部分体检指标有了改善——心情畅快了,身体自然跟着舒坦;63岁的邹驰通过舞蹈改善了身心健康。这些个体的蜕变,揭示出艺术对老年群体身心疗愈的独特价值。当社会惯于将晚年描绘成“孤独的黄昏”时,他们的存在证明了:艺术可以成为抵抗生命虚无的盾牌,将退休生活转化为“第二次青春”。

这种现实意义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重构上。舞蹈队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上百人规模,形成跨越代际的社群网络。年轻观众被他们的活力感染,专业舞者为其精神折服,自媒体传播让影响力辐射全国。登上北京春晚的舞台,不仅是艺术成就的认可,更象征着主流文化对民间创造力的吸纳。正如本雅明所言:“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唤醒大众的集体经验。”这群老人用舞蹈证明了:艺术可以成为普通人改变现实境遇的武器。

“格子大叔”们的艺术实践,为当代中国提供了珍贵的文化样本。他们的舞蹈没有炫技的野心,却因真实而动人;不追求专业完美,却因贴近生活而充满力量。这种“野生”的美学形态,提示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当艺术从殿堂回归街巷,当创作从个体才华变为集体共谋,它便不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照进现实的光束。正如他们在《奔腾》中展现的磅礴气势,艺术与生活的交融,终将迸发出超越年龄与阶层的生命力。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