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活”了,村子富了——尹邦忠与石榴村的振兴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4 12:24: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周洋 通讯员 王凤宝

春光正好,万象“耕”新。眼下正是早稻插秧的关键期,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伴随着插秧机前进,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入田间。

石榴村位于高沙镇蓼水河上游,被群山包围,曾因手工制瓦闻名,却因产业没落导致良田抛荒、劳动力外流。2014年,返乡能人尹邦忠带领村民盘活土地资源,让荒田变良田,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的新路子。


土地流转:从抛荒到生金

2014年,在外创业的尹邦忠抱着带动村民致富的信念返乡,当选为村书记,挑起了石榴村发展的重担。

“村里只有土地,只有盘活土地并加以利用,石榴村才有发展契机。”尹邦忠认为必须从土地上做文章才能改变村中发展状况。

当时大伙儿对土地流转这事儿可陌生得很,村里没人搞过这个。石榴村副书记李为华回忆道。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尹邦忠挨家挨户走访全村16个村民小组,掰着手指给村民算经济账。遇到特别固执的农户,他就想出了以地换地的灵活办法就这样,到2015年,村8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流转土地面积达2700亩。

土地流转后,怎么发展利用?尹邦忠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设想摆在了所有村民面前,他带头入股,成立石榴村专业种植合作社打造石榴村双季稻种植示范基地。

土地流转了,村民靠什么吃饭? 尹邦忠提出,石榴村流转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田间管理,按400元每亩的流转费用支付给农户。同时,邀请农户为合作社工作,根据劳动强度按120元/天或15元/小时的工资计算,每月5日准时发放。

此举不但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就业人员年工资最高达3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既得租金又领到了工资。2017年,石榴村实现整村脱贫。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024年,石榴村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08万元,成立的合作社带动村里剩余劳动力70余人务工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丰收”。

尹邦忠常说: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把水稻种植搞出模样,他的目光就投向了更远处——要让城里人愿意来我们村花钱为此,村里接连成立了柑橘、油菜、中药材三个合作社,20多个蔬菜大棚也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更是大变样新修的沿江大道串起田园风光,党群服务中心成了便民驿站,文化广场热闹非凡。



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4月13日,洞口县高沙镇新河徐善辉来到自家农田查看移栽早稻秧苗。“还是石榴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育的苗好。”徐善辉说。

石榴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25000平方米的集中育秧大棚和220平方米育秧密室,“除本村的早稻外,还承接了周边上千亩早稻耕种任务。”尹邦忠介绍,近年来,石榴村紧盯现代农业风向标,针对育苗、采收等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情况,大力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涵盖整地、育苗、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

天刚蒙蒙亮,石榴村90后女农机手刘群便已登上插秧机,她熟练地操作着,点火、挂挡,由此开启了新一天的农忙生活。在石榴村,像刘群这样的年轻农机手有十来个。他们组成了村里最拉风的“农机战队”。

2015年,“明友农机合作社”挂牌成立,先后投资468万购买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烘干机、无人机等36台,农业生产从犁田插秧到收割烘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

“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区域辐射到本镇及周边邻县,服务面积达9877亩,合作社服务费达120余万元。” 尹邦忠介绍,明友农机合作社采用“村委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以自愿的形式在合作社参股就业,统一实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就业人数高达200余人。

责编:郑丹枚

一审:周洋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