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成 李菁菁 周金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4 08:33: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莫成 李菁菁 通讯员 周金标
机杼声声,奏响幸福赞歌;巧手翻飞,织出锦绣生活。近日,记者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惹巴拉,感受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在新时期焕发出的别样魅力。
“惹巴拉”,在土家语中指“美丽的地方”。这里传统文化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寨”。
走过一桥跨三寨的凉亭桥、古树遮天的石板路,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里,传来“叭呔叭呔”的机杼声,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正坐在织机前,穿经断纬,精美的土家织锦在巧手翻飞中织就。
千年锦绣铭刻历史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指“花”,“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图案丰富饱满,色彩鲜明热烈。过去,土家姑娘出嫁前,都要亲手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用五彩斑斓的嫁妆彰显自己的心灵手巧。
今年70岁的刘代娥,11岁便跟随祖母学织“西兰卡普”。她生性聪慧,悟性灵敏,掌握10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
刘代娥坐在一台木质腰式斜织机上,右手用挑刀灵巧地挑起经线,左手穿插各色纬线,再用布刀打紧花纬线,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日月山川、花鸟虫鱼,都被揉进一方小小的织锦中。
“西兰卡普织起来很慢,大的要好几个月,小的也要好几天,慢工才能出细活。”刘代娥告诉记者,“西兰卡普”的技艺流程主要由纺线、染色、捯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织布、挑织12道工序组成,每个细节都“锱铢必较”。
记者注意到,“西兰卡普”属于“反面挑织”,面对着织锦人的,是锦的反面。刘代娥“眼看背面,手织正面”,正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翻过来却是一幅精妙绝伦的几何图案,纹饰层层关联环环相扣,有如土家人在月夜的山野围着篝火跳摆手舞。
“土家族没有文字,我们用图案来记录历史。”刘代娥告诉记者,土家族敬畏自然,这些躬耕渔猎的历史图景,就是土家族波澜壮阔的民族奋斗史。
在近60年的织锦生涯中,刘代娥收集整理220种传统纹样,将土家织锦中各“流派”“风格”“技法”等精髓融会贯通。2007年,刘代娥获评土家织锦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传统非遗焕发新机
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织锦图案,既有传统古朴的传统服饰,也有新颖时尚的披巾、手包。
“传统非遗也要与时俱进,除了好看,也要能穿能戴,才能赢得市场。”刘代娥一边织锦一边告诉记者,她正在织的就是一条围巾,传统流行元素有机融合,颇受市场青睐,售价近8000元。
传统的“西兰卡普”多用于被面,注重保暖,用料厚实。刘代娥对工艺进行改进,采用蚕丝、纯棉等轻薄材料和双面织法,更加轻便精美。2010年,刘代娥成立刘氏三姐妹土家织锦有限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一年能接四五十万元的订单,还带动周边妇女数十人就近就业。
旅游的春风拂过土家山寨,也让传统非遗不断焕发新机。每年到惹巴拉考察调研土家织锦的专家学者和各地研学学生,都有上万人。现在的刘代娥,每年都要外出讲学授课数十次,古老的非遗技艺也在她的一次次奔走中更为人熟知。
刘代娥坚持带徒授艺,成立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将自己的心得口传心授给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同时,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拜刘代娥为师,目前刘代娥共授徒500多人。
“惹巴拉是‘土家织锦之乡’,家家户户都会织花铺盖。现在大家都坐在家里接订单、忙生产,既传承技艺,又获得收益,日子越来越好。”刘代娥说。
“我已经老了,现在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做几幅好作品,让更多人爱上西兰卡普。”古稀之年的刘代娥,仍然在为土家织锦的发扬光大发光发热。
责编:李璇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