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2025·共赴旅发盛会86丨莲花堰村:泥墙里飘出咖啡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3 13:27:32

编者按:

2025年5月,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岳阳举办。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岳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推动岳阳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七个岳阳”新局面的重大机遇。

在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携手岳阳日报社、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倾力推出“相约2025·共赴旅发盛会” 融媒体系列报道,全面讲述湖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擦亮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文旅品牌,助推岳阳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敬请关注!

莲花堰村:泥墙里飘出咖啡香

□徐颖

“走,去村里喝杯咖啡吧。”“田间地头,居然也能喝到获全国金奖的果汁咖啡。”

清明时节,华容三封寺镇莲花堰村的“索莱坞”咖啡馆人潮涌动,年轻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音乐、聊着天。“80后”店长唐芳正忙着给一杯“稻田拿铁”拉花,咖啡香混着春天泥土的气息,在百年樟树的绿荫里酿成独特的乡间风味,这个清明小长假,这座由废弃空心房改造的咖啡馆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成为岳阳文旅版图上的新晋“网红”。

咖啡馆内部。

老屋新生:从“空心房”到“索莱坞”

四年前,这座占地300余平方米的两层夯土房还是村民口中的“糟心房”。墙体开裂、梁柱歪斜,院里杂草长得比人高。当时说要改成咖啡馆,老辈人都觉得城里的设计师疯了。

转机出现在2023年。借着岳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的东风,村里请来了湖南尚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团队做了深度的规划与设计,并派出公司的运营总监杨晶老师协助村里运营。多年来,杨晶在湖南、贵州设计和经营了近20家精品城市咖啡店,有着丰富的咖啡店设计和运营经验。设计团队利用村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夯土墙原貎,将玻璃幕墙嵌入老房梁,用旧门板改造成咖啡桌……历时近一年,废墟里长出了“诗与远方”。开业当天,从武汉自驾来的王先生举着相机感叹:“这泥墙的温度,是钢筋水泥给不了的。”

为什么叫“索莱坞”?杨晶为游客解开了这个“名字梗”,“索”是“索理”的简说,本地称干净整洁为“索理”。“索莱坞”则是“酝洋味”,借“好莱坞”“宝莱坞”的谐音和名气造噱头,企望快速出圈。这也是莲花堰文旅融合开发的思路:索莱坞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不是农家乐,而是一个乡土内容、时尚表达的空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这里不仅有咖啡馆,还有文创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自然美育研学基地、陶艺手工体验馆、特色民宿等等,着重围绕乡土食材拓展美食、围绕乡土开展自然体验、围绕当地农产品发展文创、围绕村民的情谊打造乡愁。

杨晶向游客和来访者介绍挂在咖啡馆泥墙上的《堰村明星谱》:“刘涤全,12组村民,86岁。曾经的老兵,一说,南边援过越,一说,北边拒过苏。后来更漫长的身份是老农,他的砍刀刃口有光,满眼的笑眯眯全部是和平;樊英,19组村民,59岁,多年前在村里接生,不少娃娃都是通过她的手来到这个世界,她长期义务帮村民量血压,村民都称她为‘医家樊梨花’……”

除了《堰村明星谱》上的村民,杨晶说,在咖啡馆工作的年轻人也是她心里的“明星”。索莱坞是乡土明星出没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个村民都可以成为明星,每一个村民都可以让莲花堰村更加出彩。

荣获金奖的果汁咖啡“茉莉耶加”。

咖啡为媒:赋能文旅产业新生态

吸引游客远道而来的不仅是泥墙和土地的温度,还有出自设计师兼咖啡师杨晶特调的获奖果汁咖啡“茉莉耶加”,2017年,这款咖啡获得中国百瑞斯塔咖啡师比赛长沙赛区的冠军。

“咖啡香混合着淡淡的柠檬和茉莉香气,口味特别且清爽。”接过特调的咖啡,25岁的湖北游客陈莹迫不及待尝了一口,立刻向身边的闺蜜“安利”。“推开原木窗户,放眼望去就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和青翠山野,木质长桌上摆着手工陶罐,窗外树影摇曳。‘咖啡+美景’,在乡村也可以很city!”临走前,她就迫不及待地把此行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了。

开业近一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总营业额超50万元。不少像陈莹一样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喝咖啡、赏美景,一边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荐这里,为村里带来了不少人气。

一缕“咖啡香”,盘活了沉寂的闲置资产,激活了村子的业态,咖啡不仅成为人与空间连接的新载体、新媒介,还成为村子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以咖啡馆为支点,村里还组织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了多样的消费场景,如摄影展、动漫展、稻田音乐节、美食节、“村晚”等活动。“村咖”赋能文旅产业新生态,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作为土特产展示区、活动中心,咖啡馆承担着多种角色。“村里的土鸡、莲米等土特产也因为咖啡店,有了更多的客户群体。旅游旺季时,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卖地里种的水果,一个月能增收3000元至5000元。

莲花堰村正打破产业边界,推动“咖啡+非遗”“咖啡+文创”“咖啡+民宿”多元发展,布局特色民宿、非遗技艺体验、乡村书屋等新业态,推出陶艺制作等特色项目。以“一杯咖啡”为支点,撬动乡村资源,串联景区景点,莲花堰村有望探索出一条“小切口带动大产业”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咖啡馆客人爆满。

双向奔赴:新农人的星辰大海

利落地将孩子送上校车,唐芳转身扎进咖啡馆后厨,此时还不到上午8时。这位“85后”三胎妈妈身兼多职:村委委员、咖啡馆店长、文旅项目协调人,作为一名新农人,她早上6时烘豆子,上午处理村务,下午研发新品,每天村支部、咖啡馆、家三点一线,店员常常惊叹“铁打的芳姐”超负荷运转下还能天天笑容满面。“刚开业那段要从零开始学做咖啡、甜品、牛排,还要负责店里大小事务,累到想辞职,但看着外地人杨老师定居在村里,成了‘新村民’,天天忙前忙后,心想一定要留下来为村里做点什么!”在唐芳的影响和带动下,她的两个闺蜜也成了她的同事。

随着“村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青年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田野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更多人共同参与乡村建设。村里7位外出务工青年陆续返乡,在村里咖啡馆工作。更令人欣喜的是,曾参与老宅建造的建筑队主动返村修缮民宿。工头老张说:“喝到这杯‘乡愁咖啡’,就想起爹娘守老屋的模样。”

“村咖”的兴起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接下来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储备不够、客流“潮汐现象”、村内配套设施跟不上、“村咖”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等等。

“‘村咖’目前还是个新的消费场景,接下来需要突破对‘打卡经济’的依赖,通过产品创新,与当地乡村文化融合发展,逐步过渡到可持续的成熟发展阶段。”杨晶认为需要深挖“村咖”的文化、社会等精神符号的属地元素,进行创新,规避产品同质化问题。

随着索莱坞的红火,莲花堰村委不断在挖掘乡村文旅的潜力,同时,配套更多政策和服务,助力返乡青年创新、创业。此外,还将继续完善村里的配套设施,如特色民宿、水上运动项目、马拉松骑行道等,全力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农旅综合体,形成集农业升级、文化赋能、旅游引流于一体的乡村经济生态链,让咖啡馆带来的流量变“留量”,让乡音、乡土、乡情进一步延续和传承,为乡村带来欢乐和繁荣的同时,以党建引领,做强村集体经济,优化基层治理,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