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04-11 23:26:3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彭琼英 白宇光
卓越工程师群体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桥梁,也是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力量。4月11日,由长沙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联合承办的“聚产融教 数智赋能:工程机械产业链人才培养”闭门沙龙在长沙成功举行。全国工程机械学科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培养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链卓越工程师展开深度研讨。
教学改革,破局工程机械人才培养困境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关键阶段,工程机械产业升级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已从“量”转向“质”。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优秀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人才成为关键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工程机械现代产业学院院长杜荣华指出,工程机械产业链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难题:“传统培养模式偏离产业需求导向”“传统体制机制制约校企深度合作”“传统培养体系没有突破校际壁垒”。为化解这些问题,学校从多方面着手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五共协同”育人,畅通校企人才共育路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共建产业学院,打造“政行校企”工程教育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组建产业学院联盟,建设跨校合作的产教融合生态。
长沙理工大学积极践行改革思路,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合办了25个校企联培班,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享、过程共施、质量共管”的五共同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科产教联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行业精英。
农业院校也在机械类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
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吴明亮表示,卓越工程人才应善于运用创新工程思维,在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领域发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从事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为此,学校从知识体系、教学方式、教师角色、教育治理模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出发,赋能协同工作教育发展,助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文韬认为,培养工程机械产业链人才需聚焦自主学习力、知识创新力和行业胜任力。学校应紧扣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赛创融促的三融合。
校企合作,推动工程机械人才培养变革
在本次讨论中,“校企共育”和“区域协同”成为备受瞩目的高频词汇。众多专家强调,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工程机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长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庞小兵表示,目前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实践多停留在观摩和简单操作层面,缺乏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手段与环境。他提出,学校与企业应共建课程进行双师授课、共建特色教材、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共同搭建实验平台。通过这些深度合作方式,打破校企壁垒,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养,满足未来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湖南工程学院紧密对接长株潭产业需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确立核心理念,制定保障政策与管理措施,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打造教师团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三年在校内学习,一年进行6—1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重视工程实践训练能力。
南华大学则重塑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训——科研协同——创新创业”三级联动平台,强化跨学科工程创新能力。同时构建“思政——课程——竞赛——科研”多维体系,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创新型人才。
工程机械产业是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支柱,亟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打造符合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布局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矩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当构建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破除组织壁垒,进一步推进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共定标准、共建课程、共培师资、共研技术”,构建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培养体系,为湖南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