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映天门 画境铸奇峰——论山水画家胡兴书的水墨艺术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8 17:15:54

吴茂盛 /文

张家界是一幅画,一片神奇的童话世界,胡兴书逢人就这样介绍他的故乡。出生于慈利县的胡兴书,自小就有一个梦想,他要把故乡画在宣纸上,画在瓷器上,画在心中。这一画,画了40多年。这一画,画成了一个知名的山水画家。

在中国山水画的千年卷轴上,地域文脉如同隐形的笔锋,雕琢着艺术家的精神图谱。正如唐代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胡兴书正是这样一位深谙造化与心源之道的画家。他以笔墨丈量砂岩峰林,将武陵源的云骨雨魄铸成砚中墨髓,让山川在宣纸上复活,使千年画理在时代的笔触中焕发新的光辉。在这片被地质学家称为"地球记忆档案馆"的奇峰异石间,他找到了传统水墨与现代审美对话的密钥,构建起一个连接古今的艺术世界。

从《峰涌张家界》《阅门岩》《守山化石上亿年》到《群峰竞秀》,他的画卷不仅是对自然山川的再现,更是心灵意象的观照,是对山水精神的一次次追问与重构。他的笔墨在南宗的烟霞与北宗的骨法之间自由穿行,使千年画理在崭新的笔触间散发新的光辉,形成了独属于他的水墨宇宙。张家界在他的笔下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境,更是一座通往艺术玄奥的"天门"——群峰竞秀,云涛奔涌,仿佛天地初开的巨响仍在墨色深处回荡。这种艺术实践,恰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澄怀味象",在物象与心象的交融中,完成对自然本质的诗性诠释。

地脉孕墨韵:造化与心相的丹炉

古人云:"山以形势成其壮,水以烟波得其媚。"胡兴书的画正是造化与心相交融的结晶。他以画笔追寻武陵源的地质史诗,让砂岩奇峰跃然纸上,仿佛山川自宣纸中生长,突破了山水画固有的构图模式。这种对地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源自他常年在张家界写生的经验。据说,这二十年来,他累计徒步写生里程逾三千公里,对天子山、金鞭溪、十里画廊等地质奇观的结构肌理了然于胸。这种对自然本相的执着叩问,使他的笔墨超越了简单的形似,达到了石涛所言"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

观《巨峰冲入天》,犹见太古初开,斧劈皴在宣纸上裂出洪荒之力,石峰以垂直的锐角刺破云幕,却在峰腰处化作折带皴的婉转,恰似楚地巫祝舞动的玄色绶带。这种笔墨张力既继承了北宗的雄强,也融入南宗的灵动,使画面在刚柔交错中迸发出生命的节奏。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将地质学中的节理构造转化为独特的"石纹皴法"——以枯笔侧锋模拟石英砂岩的垂直肌理,以积墨法表现沉积岩的层叠韵律,使画面既具视觉冲击力,又暗含科学理性。这种艺术与科学的对话,让人想起达芬奇研究人体解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但胡兴书的探索更具东方哲学的韵味。

在《金鞭岩》中,他借篆籀笔意勾勒砂岩峰峦,线条遒劲如铁骨嶙峋,而岩隙间点缀着土家云山的氤氲,使其刚烈中透出温润,雄奇间又见烟雨。这种刚柔相济的笔墨语言,实则是对张家界独特微气候的艺术转译——当阳光穿透石英砂岩的缝隙,水汽蒸腾形成的光影幻境,在他的笔下化作墨色交响。其《劈山救母》更是达到了这种刚柔相济的化境——斧劈皴的雷霆之势劈开混沌,而云头皴又悄然托起被救赎的温情,使神话在墨色浓淡间流转,这种叙事性的山水处理,既延续了东晋顾恺之"迁想妙得"的传统,又赋予当代水墨的戏剧张力。

南北铸画魂: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胡兴书深谙"古法之不泥,乃得画法之真。"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虹桥。他的作品既承袭北宗山水的骨法用笔,又融合南宗山水的烟云意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语言。这种跨流派的艺术探索,源自他对美术史的深入研究。他的工作室藏书繁多,从荆浩《笔法记》到黄宾虹《画法要旨》,从郭熙《林泉高致》到宗白华《美学散步》,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理论体系。这种学术积淀,使其创新始终扎根于传统的沃土。

《宝塔峰》系列堪称水墨艺术的力作,他尝试的"叠翠皴法"在山石结构上构建层层叠嶂,形成如坛城般的宏伟气象。这种技法不仅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也使山水更具雕塑般的质感,使武陵源的奇峰异石在水墨中焕发新的生命。若细观其笔触,可见北宋范宽雨点皴的基因,但经过现代构成的解构重组,形成具有建筑美感的几何秩序。而在《烟雨峰奇》中,他又以米点皴晕染云海,使岩壁仿若从烟霭中浮现,似梦似幻,既有北宗的阳刚,也有南宗的阴柔。这种对传统皴法的创造性转化,恰如徐悲鸿所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

在《远古兵器》中,他甚至借鉴青铜器的锈蚀肌理,以焦墨与泼彩结合,使山石在岁月的侵蚀下展现出沧桑之感。这种表现手法让人想起黄宾虹的"黑、密、厚、重",但胡兴书的黑色极具层次感,密而不滞,厚而不堵,使山水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沉稳而鲜活的印记。画面中,他以宿墨堆积形成青铜器般的包浆质感,用破墨法制造出土文物的斑驳肌理,这种材料语言的创新,使传统水墨获得了当代艺术的物质性表达。可以说,他将地质时间转化为艺术时间,让水墨获得了青铜鼎彝的永恒质感。

墨观照天地:物象与心相的璇玑

王微《叙画》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胡兴书的山水画亦如是,不只是物象的描绘,更是情思的寄托。他的画面在物象之外,往往寄寓深远的哲思,使每一幅作品都蕴藏着超越视觉的精神指向。这种理念,在其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写生非摹形,乃写天地之心;运墨非设色,乃运造化之气。是的,正是这种艺术观,他将谢赫"气韵生动"的古老命题,赋予了当代性的阐释。

在《灵溪》中,他的水法突破了传统的墨韵程式,枯笔飞白如利刃劈开岩壁,润笔泼墨又似神女浣纱,形成了一种刚柔互搏的水墨辩证法,这正是张家界《峰回溪转》地理密码的艺术显影。画面中,溪流的走向暗合周易八卦方位,水纹的疏密对应着老子的"大盈若冲",这种将易理融入构图的尝试,使自然景观升华为哲学图式。而《裂变》更将这种哲学思辨推向极致——焦墨皴擦出山体的地质年轮,而淡彩泼洒的云雾却在解构永恒,仿佛在演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画面中山石的解构重组,既是对板块运动的艺术再现,也是对当代社会变革的隐喻,这种双重叙事使作品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关怀。

群峰证大道:地域与寰宇的共鸣

胡兴书的山水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心象的表达。他的《群峰竞秀》系列堪称武陵源的水墨列传,每一幅画作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彼此连结,共同构成一首壮丽的山水诗篇。

在《金鹰护鞭》中,他以高远法展现山峦的凌空之势,鹰隼的翎羽化作飞白笔触,使画面充满动感。而在《神奇武陵源》中,他又以平远法描绘云海秘境,青绿浅绛的点染,使山水充满灵动之气。他的《盘根错节》更是将楚文化的基因融入画面,那些蜿蜒的墨线不仅象征着古木的根系,也隐喻着湘西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并向着当代艺术的星空蔓延。胡兴书笔下的山水,不仅是地域的风物志,更是一种超越地理的文化对话,让张家界的奇峰幻境,在水墨的呼吸间,化作人类精神的共鸣之地。

天门开画卷,墨潮涌新元。胡兴书以山为骨,以水为魂,在宣纸上纵横四海、拓印出一片超越时空的艺术天地。他的画不仅描绘山川形态,更承载着壮丽山水精神的当代脉动。在他的笔下,张家界不只是自然奇观,更是一座横跨古今的文化星座。他的水墨艺术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

胡兴书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传统山水画精神的承续,也是对现代视觉语言的创新。他以笔墨搭建精神栖居之所,使武陵源的峰峦沟壑不仅跃然纸上,更深入观者心灵,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意象深远的东方画境。他的创作不仅是个体审美经验的表达,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与生命的感悟,在山水之间追索天地大美,于笔墨之间勾勒诗与远方。

在当代水墨的发展洪流中,胡兴书以独特的语言方式,为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提供了新的路径。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富含时代精神,使千年画理在今日焕发新的生机。天门既开,峰峦如画——胡兴书在张家界的云烟墨色间,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水墨传奇。

(吴茂盛,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胡兴书,1956年出生,湖南慈利人。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陶瓷艺术家协会会员,长沙市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江书画院院务委员,湖南湘韵丹青书画院艺术顾问,张家界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谊会专家顾问,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副会长。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