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曹露浩:“短”而不浅 以小见大——《家里家外》的多维价值透视

  湖南文联   2025-04-08 09:35:15

图片
“短”而不浅 以小见大——《家里家外》的多维价值透视

文 | 曹露浩

微短剧创作要提升作品品质,避免陷入小制作变“糙制作”、微短化变“微弱化”的误区,要做到“短而精、小而美”,“短”而不浅,才能赢得市场青睐。微短剧《家里家外》用“以小见大”的能力,创造多维价值,鼓舞人心、激励社会,推动着微短剧创作向精品化方向迈进。
《家里家外》故事始于1981年,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演绎、情怀拉满的地域特色,将人们带回了那个80年代的川渝地区。短剧《家里家外》的故事并不稀奇,离异重组、婆媳关系、邻里矛盾,司空见惯的剧情,却透视着导演的多维价值,勾起了网友对于“家”的公共鸣。
图片
烟火褶皱的命运交响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影视市场中,《家里家外》以“短剧”之形,托举起一部厚重的时代史诗。该剧将镜头对准20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的重组家庭,通过陈海清与蔡晓艳的相遇相知,编织出一幅充满褶皱的生活图景。剧中,蔡晓艳掀翻饭桌的暴烈、为继女缝补毛衣的温情、与婆婆对峙时的锋芒,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实则构成了一曲命运的交响乐。家庭关系的建立被解构为无数个具象的瞬间:可能是洪水退去后共同修补的屋檐,也可能是继女陈爽对“两截毛衣”的珍视,也可能是孩子改姓。导演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视角,捕捉到时代变革中个体的生存状态,让观众在家长里短的褶皱里,触摸到历史的肌理。
这种对“烟火气”的极致追求,打破了传统年代剧的宏大叙事惯性。剧中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通过“鸡蛋面里的母爱”“收音机里的女排夺冠”等细节,将家国情怀悄然缝合进生活纹理。当街坊邻居挤在青羊牌电视机前欢呼时,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诗意重构。
图片
《家里家外》宛如一幅细腻描绘家庭百态的工笔画,以琐碎日常为底色,勾勒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剧中人物在生活的烟火气中摸爬滚打,他们的喜怒哀乐、矛盾和解,皆于细微处见真章。不同于大开大合的情节推进,该剧擅长在平凡日子的褶皱里挖掘故事,通过展现家庭成员间的代际冲突、情感纠葛,折射出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进。这种对生活本真的回归,让观众在观剧时既能感受到人物命运的波澜,又能从中寻找到与自身生活相呼应的情感共鸣点,恰似一曲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命运交响乐,于平凡中奏响不凡。
巴蜀密码的影像破译
《家里家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全剧采用四川方言对白,让“歪婆娘”“耙耳朵”“有哈数”“妖艳儿”等俚语成为情感表达的密钥,既消解了普通话表演的疏离感,又构建起一道文化认同的屏障,在“地道”与“共鸣”之间,《家里家外》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点。剧中反复出现的天府可乐、双流军工厂家属院、彭祖山石梯,不仅是怀旧符号,更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巴蜀文化符码体系。导演将麻糖摊的热气、茶馆的喧闹、火锅的辛辣,转化为流淌在镜头里的生命温度。
图片
这种文化自觉在当代影视创作中尤为珍贵。当诗集成为连接蔡晓艳和小姑子载体的时候,川渝女性特有的刚柔并济跃然屏上;当陈海清用“摆龙门阵”的方式调解家庭纠纷时,蜀地的人情世故便有了当代注解。该剧甚至通过“洪水水位线”的置景细节,将自然灾害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刻痕,让地域叙事超越了猎奇式的景观展示,升华为文化基因的影像存档。
短剧深挖巴蜀地域文化,将其独特魅力巧妙融入影像叙事。创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文化符号,而是将它们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紧密相连,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观众对巴蜀文化密码的探索之旅,让文化在影像中得以传承与弘扬,实现了文化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图片
短剧美学的升维革命
在“短剧=狗血+爽感”的行业窠臼中,《家里家外》完成了一次美学范式革命。其“短”非长度之短,而是叙事密度的凝练:近80集体量的短剧,以电影级的美术标准还原80年代生活场景,昏黄光影中的海鸥手表、斑驳墙面的奖状贴纸,老军工企业鼎盛时期的生活场景等。斑驳的红砖楼、石阶上爬满的青苔,一砖一瓦尽显岁月痕迹,每个细节都在进行着时空复刻的考古学实验。这种“升维”不仅体现置景的用心用情,更在于创作思维的突破——将短剧从“剧情快消品”重塑为“情感容器”,将感情置于极致的细节里。
该剧开创的“温情爽剧”模式更具启示意义。它摒弃了传统短剧的强冲突套路,转而以情感逻辑驱动叙事:蔡晓艳掀桌子的“爽”源自女性觉醒的尊严捍卫,陈海清怒斥母亲的“燃”根植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当市井智慧与人文关怀相遇,短剧便获得了与长剧比肩的艺术重量。正如剧中用“绿色毛衣”象征重组家庭的亲情纽带,这种以物喻情的诗意表达,标志着短剧创作从感官刺激到精神共鸣的审美跃迁。
图片
《家里家外》深挖巴蜀地域文化,将其独特魅力巧妙融入影像叙事。短剧的热议,本质上是影视创作回归本心的胜利。它证明当创作者以敬畏之心对待生活、以虔诚之态解码文化、以创新之志突破形式时,“短”亦可承载时代精神的重量。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80年代的成都烟火,更是中国影视人用匠心浇筑的行业路标——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精品从不在篇幅长短,而在能否让观众在方寸屏幕间,遇见辽阔的人间。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