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华晨宇2025火星演唱会长沙站: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史诗——论舞台美学、文化共融与情感叙事的交响
文|朴直
3月22日至23日,华晨宇“火星演唱会”回归其音乐生涯的起点——长沙。这场被歌迷称为“十二年之约”的演出,不仅是对其个人音乐历程的回溯,更以颠覆性的艺术表达、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科技美学的突破,构建了一场史诗级视听盛宴。如果说“火星演唱会”IP是华晨宇音乐美学的展示舞台,那么,“火星演唱会”长沙站则以多维度的艺术创新,突破着当代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可能性边界。舞台美学:打破“熵增”,创造星际幻境
华晨宇火星演唱会历来以先锋舞美著称,曾荣获德国iF设计奖等国际权威奖项,而此次长沙站更是将这一特质推向极致。舞台设计以华晨宇第六张个人专辑“量变临界点”为核心理念,通过机械装置、动态灯光与裸眼3D技术,将“无序到有序”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华晨宇工作室在微博平台阐释舞美时表示:“我们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面对混乱,但我们依旧可以在混乱和无序中舞蹈,永远向阳而生、向光而行!”开场时,华晨宇乘坐全钻螺旋升降台从高空降临,时空之眼、花园骑士、白袍祭司形象等纷至沓来,让观众产生“逃离地球”之感,进而回归“火星乌托邦”。多维升降台使舞台整体错落有致,营造空间感;超长延伸台打破传统舞台的物理限制,将表演空间拓展至观众席;追踪式地屏实时捕捉华晨宇的移动轨迹,光影随其步伐流转,形成“人景合一”的互动叙事。同时,AI技术的运用是本次舞美的核心创新点之一。具体应用中,AI技术承担了部分创意生成功能:如在《疯人院》表演时,舞台通过算法模拟出旋转的粒子漩涡;珠帘屏上的动态水墨效果由AI辅助生成,与实体装置形成虚实互动。值得关注的是,华晨宇本人对AI技术展现出浓厚兴趣。他在演唱会筹备期间与文心一言等AI对话,试图探讨模型参数等专业问题,甚至通过文字游戏(如用“感口角龙”代指“参数亿”)试图突破AI的回复限制,相关互动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种探索精神延伸至舞台设计——演唱会渲染图曝光时,团队曾基于AI生成短片预演舞台效果。
音乐实验:中西文化的共生
华晨宇火星演唱会长沙站的音乐编排堪称一场跨文化实验。在“中西乐乐章”,华晨宇将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进行解构和重组:《小镇里的花》结合了古筝与竖琴;《风之海》结合了笙与苏格兰风笛;《忒修斯的船》结合了箫与爱尔兰哨笛;《走,一起来看日出吧》结合了琵琶与班卓。古筝、中国箫等中国民乐器的婉转叙事与竖琴、苏格兰风笛的西方悠远音色形成戏剧性对位,形成独特的“文化复调”。在“电子乐乐章”,华晨宇将第四张个人专辑中的《疯人院》进行了全新改编。完美结合音乐描绘了一个孩子走入黑暗城堡的画面。随后,一场大胆的冒险展开了。同一乐章中的《变相怪杰》(出自华晨宇第二章个人专辑),其尾奏与疯人院相呼应——一切似乎在音乐中回到了平静,孩子以为自己逃脱了,但最后一声“Good Night”,却让观众发现孩子其实一直都没有逃脱。《智商二五零》是王者荣耀游戏中鲁班七号的角色主题曲,在此次演唱会中也进行了优秀的改编。火星演唱会称,这首歌改编灵感来自提线木偶,间奏改编在Dubstep的基础上加入摇滚元素及弦乐FX,让暗黑风格更为浓重。
情感共振:十二年双向奔赴的仪式建构
华晨宇火星演唱会长沙站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将个人成长史转化为集体的情感寄托。作为2013年《快乐男声》冠军的诞生地,长沙承载着华晨宇与歌迷共同的记忆原点。演唱会中,他以“你们觉得这十二年我有进步吗”的发问,将舞台转化为时光隧道,邀请观众共同检视彼此的成长轨迹。华晨宇将《烟火里的尘埃》《孩子》等“白月光”曲目进行改编,不少歌迷听之感动落泪。这种情感互动是如何通过演出的艺术设计,从而具象化的呢?笔者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华晨宇始终将歌迷视为演唱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承担着与他一同歌唱、一同完成表演的创作者、表演者的身份。四面台设计打破“观看—表演”的单向关系,动态延伸台拉近物理距离,而《走,一起去看日出吧》等歌曲的万人合唱,则消弭了观众与观众之间潜在的隔离感。在《走,一起去看日出吧》这首歌曲中,歌词也起到了拉近场域内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重要作用:“相互问好/彼此拥抱/尽情大声欢笑!”。歌迷会在这句歌词唱起时彼此拥抱。同时,华晨宇还在演出中专门设置了歌手弹钢琴、歌迷大合唱、最终歌手和歌迷一起合唱的环节,唤起了“火星人”作为“一家人”的团结感和归属感。从长沙出发,历经十二载漫游,华晨宇以这场演唱会完成了“出走—回归—再出发”的叙事闭环。舞台上的他,既是为音乐创造未来新世界的“国王”,亦是在古筝中吟唱的归乡游子。当火星音乐响彻贺龙体育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身份、艺术迭代与情感共同体的当代史诗。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