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谈|谭建明:于有限空间塑无限想象——雕塑创作感悟

  湖南文联   2025-04-05 10:51:33

文|谭建明

从16岁开始拿起刻刀,浸润在雕塑艺术里20多年,与雕塑作品形影相附,在近距离中感知,在亲近中想象,刻刀、凿子、锤子,创作工具让我与作品血脉相通、息息相关。雕塑是对空间的描述,但绝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艺术想象的奇妙旅程,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启迪智慧,释放情感,认识世界,成长自我。

图片
雷宜锌《马丁・路德・金肖像》

想象让雕塑在有限的空间里,演绎着人类深邃的生存哲学。雕塑艺术将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在静态介质中展现动态张力。雕塑艺术家以想象构建多重隐喻系统,揭示着主体性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流传下来的雕塑名作以实体形式构建了人类文明的密钥。雷宜锌的《马丁・路德・金肖像》,巧妙地赋予山形石雕“绝望”寓意,象征着从绝望中诞生希望!正是这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思想光芒让作品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马丁・路德・金纪念园雕像的全球征集中脱颖而出。想象力让雕塑创作的灵感奔涌,体现着人类丰富而发人深省的智慧,渗透着人们的审美心态和社会生态。

图片

曾成钢《梁山好汉》系列——《行者武松》

图片
曾成钢《梁山好汉》系列——《花和尚鲁智深

想象赋予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使之在雕塑创作中焕发现代精神和世界意义。经典名著、神话传说、古代艺术等,为我们的艺术想象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风格。现代很多雕塑作品取材于古代文学经典,并进行现代雕塑语言转换,让传统文化有了被年轻人喜闻乐道的形式。曾成钢的《梁山好汉》系列,他选取扈三娘、武松等性格鲜明的人物为原型,从商代的青铜立人像中得到启发,将人物特征与“空”相糅合,艺术表现力极佳。我创作的《那个年代》系列获得了刘开渠国际雕塑展唯一金奖,也是对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名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展现出的精神特质进行深度挖掘、合理想象,为一群仰望星空的智者塑像是我的创作初衷。

图片
谭建明 《诗人-闻一多》树脂着色 210cm×120cm×120cm 2013年

想象是挖掘和创新文化符号,让雕塑作品保持活力的关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文化符号,通过想象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性转化,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同时参数化设计软件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为创作带来新的可能,让雕塑成为具有科技感的文化存在。展望的《假山石》系列,挖掘太湖石这一文化符号,用现代工艺展现出冷峻、简洁且充满科技感的气质。我创作的《铁血潇湘》获得了2021年中国文联的青年扶持项目,探索湖湘文化新的文化表达,展现“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悲壮与勇毅。

图片
展望《假山石》 雕塑 397.5×150×228.5cm  2008年

要实现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特性的把握和形式创新至关重要。不同的雕塑材料都有独特的韵味和特征。当代艺术家应深入研究材料特性,用材料连接想象与现实。在形式创新方面,想象是助力打破常规比例和空间布局是重要途径。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青铜,兼具现代与古朴特质。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用镜面不锈钢创造,它不仅是物理镜像,还折射出社会关系的复杂。大理石质地坚硬细腻,光泽度和质感好,屹立在长沙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黎明以毛泽东青年形象为蓝本,大理石细节的处理极具想象力,展现出他的绝代风华和无比宽阔胸怀,诠释了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精神。贾科梅蒂的雕塑以瘦长纤细的形象打破常规比例,展现人物内心的孤独、迷茫与对存在的思索。

千禧公园的云门摄影图__国外旅游_旅游摄影_摄影图库_昵图网
芝加哥千禧公园《云门》

要实现丰富的想象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作品的想象力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放飞想象力的最佳时机,需要我们聚焦社会热点,观察生活,挖掘文化底蕴,构思要细,构图要准。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造型、结构、层次要服务主题,在精细处见想象,于微妙中见精神。创作完成之后,作者还有一个与作品共同成长、成熟的过程,当雕塑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与观众的互动是奇妙且富有建设性的,因为观众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义在想象中不断生发、丰富,再经过评论家的梳理、阐释,时间的沉淀,雕塑作品与它最感动观众的特点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证将被历史铭记。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美院教授领衔、我参与创作的,屹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面的广场规划的五组大型雕塑之一《伟业》,需要表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叙事时间轴为1978年-2021年。创作团队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从国家授予100名“改革先锋”共有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入手,放飞想象,用纵向三个空间层次65个具有职业特征彼此独立又血脉相连的人物形象浓缩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敢闯敢试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决心,形体交代利落,艺术张力蓬勃。

图片
《伟业》汉白玉石雕1500cm×450cm×800cm曾成钢 冯崇利 谭建明 翟庆喜 李鹤 2021年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触觉的艺术。由于它是历史的记录,宏大而真实;它是文化的载体,典雅而多元,它是文明的注脚,亲切而神圣。这一切既是创作者挥舞想象的旗帜,创作它,雕塑有了激发观众的无限可能;也是观众乘着想象的翅膀,欣赏它,雕塑才是人们对时代精神的最终理解。于我而言,是在有限空间构建无限想象,与材料共舞,与观众互动,与时代同行,灵感的火花就会迸发。我希望与观众一起创作出更多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雕塑作品。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