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叶婉兮:对话之镜——论“心生・肖像摄影”的存在主义影像实践

  湖南文联   2025-04-05 10:49:21

文|叶婉兮

在抖音和微信平台上,博主“心生・肖像摄影”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构建了一个对话与凝视交织的影像场域。他的镜头对准普通人的脸庞,通过哲理化的对话消解被摄者的防御机制,在快门开合的瞬间捕捉灵魂的褶皱。这种将摄影行为转化为存在主义对话的创作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肖像摄影的权力结构,更在技术理性泛滥的时代,重新定义了影像与人性的关系。
对话作为方法论:解构 “观看 - 被观看” 的二元框架
在传统肖像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扮演着 “视觉权威” 的角色,通过光线、构图和摆拍将被摄者固化为某种符号。而“心生・肖像摄影”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场哲学对话:他与被摄者围坐桌前,在茶香氤氲中谈论生命、孤独与存在,当话题触及灵魂深处时,镜头才悄然举起。这种“聊天式拍摄”本质上是对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中“摄影捕食性”的反叛——摄影师不再是掠夺式的观看者,而是与被摄者共同编织意义的合作者。
这种对话机制具有双重解构性:一方面,它打破了专业摄影的技术壁垒,让普通个体得以在镜头前呈现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它消解了“决定性瞬间”的神话,将摄影转化为持续的生命体验。正如奥古斯特・桑德在《时代的脸孔》中通过社会学视角记录德国各阶层人物,“心生・肖像摄影”则以存在主义视角挖掘个体的精神图谱。他镜头下的被摄者,既有都市白领的疲惫与困惑,也有外卖骑手的坚韧与乐观,这些影像构成了一部流动的当代生存启示录。
哲理化对话:构建影像的双重真实
“心生・肖像摄影”的对话内容往往涉及哲学命题,如“直视你的脆弱,心不死道不生”“放下占有欲,享受使用权”这些聊天话题如同钥匙,打开被摄者潜意识的大门。在对话过程中,摄影师既是提问者,也是倾听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能够捕捉到语言背后的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当被摄者谈论童年创伤时,指尖无意识的颤抖;提及理想时,眼中突然迸发的光芒。这些细节构成了比语言更真实的“存在痕迹”。
这种创作方式暗合现象学摄影的理念:摄影不应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对存在的揭示。正如法国哲学家梅洛 - 庞蒂所言,“世界的意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交互中”。在“心生・肖像摄影”的作品中,对话成为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使被摄者在反思中完成对自我的重构。例如,一位失业青年在谈论“失败”时,镜头捕捉到他嘴角自嘲的微笑与握紧的拳头,这种矛盾的肢体语言揭示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
抖音平台的媒介赋能:让艺术回归日常生活
“心生・肖像摄影”选择抖音作为创作载体,并非偶然。这个以短视频为主的平台天然具有“去精英化”的特质,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渠道。博主将对话过程与拍摄片段剪辑成短视频,既保留了影像的艺术价值,又增强了内容的传播性。这种“艺术生活化”的呈现方式,与薇薇安・迈尔的街头摄影形成跨时空呼应——两者都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永恒。
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放大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当一位环卫工讲述“城市美容师”的骄傲与心酸时,这条视频在24小时内获得百万点赞。这种现象表明,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深度的需求从未消失。“心生・肖像摄影”的实践证明,艺术无需高高在上,它可以扎根于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也可以生长在深夜出租车的对话中。
在这个被社交媒体碎片化的时代,“心生・肖像摄影”这一类摄影创作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被技术异化的人性。他通过对话与凝视,在镜头前构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精神场域,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这种创作模式不仅拓展了肖像摄影的边界,更在影像泛滥的时代,重新赋予摄影以温度与深度。当我们凝视他镜头下那些被哲理对话唤醒的脸庞时,看到的不仅是他人的镜像,更是我们自己灵魂的倒影。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