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礼社发起丧葬大讨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4 21:56:21

提出简葬和生态安葬,控制治丧天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4日讯(记者 徐亚平)2025年清明节到来之际,在汨罗江畔,一场关于丧葬的讨论由汨罗市“湖湘礼社”发起展开。众多参与者直面生死,坦然面对自己的后事。这个活动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正在经历的文明嬗变:当传统丧葬习俗遭遇现代文明冲击,如何重构符合时代精神的生死哲学,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文化命题。

在农村,很多人对死亡话题的集体性回避,导致代际之间形成厚重的认知隔膜。某村调查显示,83%的子女从未与父母讨论过后事安排,当生命终点突然降临,手足无措的家属只能将仪式全权托付给职业操办者,催生出流水线式的“丧礼产业”和不必要的浪费。

由汨罗乡贤、学者和寓外乡友组建的“湖湘礼社”,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农村传统孝道庸俗化和奢靡之风,湖湘礼社发起的"清明时节话丧葬"活动,通过组织老中青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茶叙,通过对家族传承和孝亲养老等话题的讨论,已促成更多人达成文明丧葬的共识。

“老人去世要看日子(安葬),丧事要办几天要看‘行家里手’的意思。”汨罗市屈子祠镇新义村党支部书记廖河清说:“丧葬改革,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当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农村太多的家庭葬不起,随随便便几天下来就是七、八万元。”一直以来,湘北农村老人去世后,都由专门从事丧葬职业的人看了日子上山安葬,而定日子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延长治丧时间,一般都有六、七天,长的达十多天。对于一定要择“吉日”下葬的做法,一些孝家虽有不情愿,但是生死大事,何况是自己的亲人,只能硬着头皮顺从。

“湖湘礼社”主要发起人、方志学专家、原湖南省地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任国瑞说,礼仪是跟文明相提并论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丧礼不可过度,更不能盲目跟风、铺张浪费。

汨罗诗人黎先生写诗示子侄“在生惭愧无勋绩,殁不侵民地一弓”,要将骨灰撒入洞庭湖,如不准喂鱼,就喂树。学者刘先生选择将骨灰撒入江流陪伴屈原,用诗意方式完成精神皈依……

“湖湘礼社”发起人、湖南省最美志愿者周自然算了一笔账,汨罗市屈子祠镇人口为45000余人,按全国平均死亡率7.76‰计算,每年去世人数约为350人。按一堂丧事平均5万元计算,全镇一年的合计达1750万元。汨罗市一共20个乡镇,合计丧葬支出约3.5亿元。与会专家分析,如果治丧天数逐步控制到在3天以内,汨罗市一年的治丧费用将节约1亿元以上。“这笔钱用于家庭条件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能够做很多事。”

此次会议发表了《关于文明治丧的倡议书》,提出简葬和生态安葬,控制治丧天数等倡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厚养薄葬”观念已经被很多家庭接受,需要的是合理引导。有资料显示,参与生态葬的家庭,丧葬费用平均下降65%,而亲属满意度却提升40%,印证了精神慰藉超越物质堆砌的文明真谛。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