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2 16:22:1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日讯(通讯员 詹晶 杨勇)“教育者的光芒是以心灵共振链接数据洪流,用人性刻度衡量技术维度。”3月12日晚,在南华大学新知学堂,该校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志明教授以“大模型的‘知’与‘能’”为题,结合教育场景,探讨了大模型对教学模式变革与机遇,并鼓励大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助推新时代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
这已是该校新知学堂连续两期围绕数智化主题而举办的讲座。用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已经成为师生共识。在这场“有温度的数智教育革命”中,南华大学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文化引领、数智赋能”,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四个维度打造文化生态,把质量价值观及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各环节,构建了师生同向同行的数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新架构,为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强保障。
坚守精神内核推动数字化转型
“我所站立的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大学;我怎么样,大学就怎么样;我是什么,大学就是什么!我有光明,我的大学将更加灿烂!”每年的九月,校党委书记高山都会以“我的大学”为题结合“两弹一星”元勋们赠予南华大学的寄语,为同学们阐释南华校名、校徽、校训、校门的深刻蕴意,用历代南华人接续奋斗、追求卓越的生动故事讲述南华办学初心和南华精神,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全体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并带领全体新生齐唱校歌。
“开学第一课,让南华精神具象化了。”2021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卢勇表示,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让他深刻理解了南华学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含义。从那时起,精益求精做好每件事便成了他在南华生活、学习的信条,学业成绩两年排名专业第一。
除了坚持不懈加强对学生的南华精神、南华初心教育,学校对教师的精神内核教育也同样重视。每年的新进教师第一课,便是参观校史馆,通过参观校史馆,让新进教师从校史中感受南华精神。
“走进校史馆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南华人的精神脉络。”新入职的核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李志才在参观校史馆后感慨道,“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手稿里,记录着老一辈南华人为‘两弹一星’事业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故事。无论是‘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还是‘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都不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衡阳医学院教师王川对此深有共鸣:“作为医学专业教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让我时刻谨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教案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校史教育让我明白,南华精神不仅是传承,更是行动。”
这种精神引领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罗勇副教授表示,“数智化技术让教学工具日新月异,前辈们‘严细融入一切’的治学态度始终提醒我,技术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备课时,我会反复推敲如何用AI工具激发学生思辨,而非替代思考。”
通过校史馆的“第一课”,新进教师不仅理解了南华精神的内涵,更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自觉追求。“‘敢为人先’‘进取成就一切’的基因,让我敢于尝试虚拟仿真课堂,用沉浸式教学破解抽象知识难点。”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讲师郭丹的课堂被评为2024年校级“标杆课程”,她认为,精神内核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才是南华质量的真正底气。
“‘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及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这些核、医学科独有的精神属性,已经将质量意识深深印在一代又一代南华人心中……”教务部部长彭国文表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给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既要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更要坚守南华人自己的精神内核,这样才能永葆办学初心。
强化制度支撑保障数智化转型
“学校新版《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融入数智化教学评价元素,让督导团的督导任务更加具体化,效果评估也更加量化,给授课教师的督导意见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校教学督导团团长周书葵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让督导团成员可以随时在线对课堂进行督导检查,教学督导效率大大提高了。
近年来,学校出台或修订《教学检查工作规定》《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本科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教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新办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文件,这些制度文件与数智化紧密衔接,形成了“国家标准+校本特色”双轮驱动的质量标准体系。
“数智化督导系统让‘隐形’的教学问题‘显形’。”校教学督导团成员李望秀教授举例道,“比如通过课堂实时监测数据,我们发现某门课程的学生互动率偏低,便建议教师增加小组研讨环节。调整后,该课程的学生满意度从78%提升至92%。”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让我们清楚知道‘学什么、为何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王子皓展示了自己的“能力雷达图”:系统通过分析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程积分等数据,动态生成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评价报告。“比如‘临床决策力’指标未达标,系统会推送虚拟诊疗案例库供我加练。这种精准提升的模式,让学习从‘填鸭’变为‘靶向治疗’。”
如今,南华大学的教学检查、课程评价、专业评估等制度已形成闭环。从“经验治教”到“数据治教”,南华大学以制度为杠杆,推动了教学质量的系统性跃升。师生在规则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让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踩在实处。计算机学院院长万亚平表示,过去各部门制度“各自为战”,现在“双轮驱动”体系让质量保障拧成一股绳——国家标准保底线,校本特色树高线。
强化行为示范助力师生同向同行
“既有压力,也是动力。”新入职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师贺玉敏观摩了标杆课堂后表示,标杆课程教学效果令人惊叹,也让自己对今后要从事的专业课教学有了可对照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获评“标杆课堂”的刘婧婧老师分享了她的实践:“我们利用‘智慧备课系统’,通过语义分析优化讲稿结构,结合历年学生课堂行为数据,自动标记易错点和兴趣阈值。例如,系统提示‘高分子聚合反应’章节互动率偏低,团队便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控分子模型,该环节学生满意度达95%。”
“观摩一次标杆课,胜过十次理论培训。”数理学院青年教师龙芬在观摩“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柯国军教授的《土木工程材料》示范课后,深受触动,“柯国军教授的课堂没有一句冗余,每个案例都直击工程实践痛点。我借鉴他的‘问题链’设计法,将枯燥的公式推导转化为项目式任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
学校坚持抓好课堂主阵地,深入推动“标杆课堂”创建展示,组织 “教学名师”“教学新星”“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并建设“教学名师工作坊”,引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向标杆看齐,不断追求卓越。近三年,该校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12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最美大学生”评选展示,每年举行“青春·榜样”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常态化邀请优秀校友及在校学生开展“先进典型·励志成才”报告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示范作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牢记南华精神,以优秀校友、青春榜样为标杆,坚持追求卓越,以青春之我“奔涌向前”……
当行为示范遇见数智引擎,南华大学的教学革新不再局限于“人的经验”,更融合了“数据的智慧”。教师以技术为翼突破创新边界,学生借数字之光点燃思维火种,让“卓越基因”融入“成长血脉”,共同书写了“学以成人,教以成己”的生动篇章。
提升物质保障打造数字化教育教学新生态
“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备课能实时调取近十年教学数据,大大提升了备课效率。”青年教师彭楚澌认为,智慧教学系统带来的不只是备课上的便利,更重要的是你能从数据库中看到同事们的努力和对教学质量无止境的追求,也让自己深刻认识到该从哪些方面去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获得脉络清晰的文献综述,这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效率。” 现场体验了南华大学新一代AI学术引擎系统后,核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罗凯军感慨。该系统深度融合DeepSeek、Kimi等国产大模型技术,突破传统文献检索边界,实现了从“信息查询”到“智慧生成”的跨越升级。
学生的感慨却是老师最大的压力。“以前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和工具,我们实现了对课前、课中、课后和预习、复习、线上互动的全过程支持。”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罗文表示,新一代AI学术引擎的发布及其他硬件设施的提升,让学生获得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唯有聚焦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来准备教学,课堂才能成为真正吸引学生的知识阵地。
面对不可逆的数字化浪潮,学校坚持强化教育教学物质保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用智慧硬件倒逼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已经建成5G+全景全息协同智慧研讨室、智慧教室、录播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360余间,《5G+临床胜任力互动教学生态系统建设》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
“更加智慧的校园提升的不只是知识学习的便利,更加重要的是它也提升了学生审美标准,重塑了教育生态,在沉浸式智慧环境中,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加显著激发。”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明兰教授明显感受到,近年来学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有创意、有品质的奇思妙想比以前更多了,高质量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多。近三年来,该院学生设计的作品在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各项设计类专业学科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达67项。
“面对呼啸而来的数智化浪潮,主动拥抱变革、系统布局、精准施策,才能构建好适应未来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南华大学教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实现智慧教室全覆盖,满足师生直播教学、互动教学、沉浸式教学、智慧研讨和线上巡课督导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教师角色升级、课堂边界突破,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