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红烧鳝鱼的鲜香一定比春天先到湖南

林铁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4-02 10:36:14

文/林铁 编辑/饶谧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时节的春天是舒展的。和风吹绿柳,细雨润红花。阴阳轮转,阳气升腾,山雀们开始鸣唤,森林里一下就活泛起来。也就是这花雨飘落、枯木逢春的时候,最宜思故人。“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这时节,湖湘人家的青砖黛瓦下,烟火里总少不了红烧鳝鱼的姜辣鲜香。

岳阳姜辣鳝须选“笔杆鳝”,青竹似的细长身子,下锅前还要养在姜汁里吐尽泥腥。铁锅烧至泛蓝,茶油爆香紫皮老姜,鳝段入锅时必得听到“滋啦”一声惨叫。待鳝肉蜷成满月状,浇半碗晒足三伏天的酱辣椒,焖到汤汁收作琥珀色。临出锅撒把藠头白,青白赤金在粗陶碗里斗艳,辣得人直咂嘴却放不下筷。

其实,最古早的吃法就始自这些个洞庭渔村。老船工把鳝血接在粗瓷碗里,混着白酒生饮,说是“补血气的金丹”。光绪年间水师提督彭玉麟驻防岳阳时,曾见渔家孩童用鳝血拌饭,当即挥毫写下“鳞甲化丹砂”的条幅。如今君山岛渔民仍守着这古法,剖净的鳝骨也不浪费,晒干后与黄豆同炒,磨成粉便是渔家秘制的“龙王鲜”。

网友自制的黄焖鳝鱼

湘潭的鳝鱼没有这么猛,倒有一副温软脾性。湘潭人做溜鳝丝,刀工比绣娘还细。活鳝钉在榆木砧板上,薄刃贴着脊骨游走,转眼间骨肉两分。雪白的鳝丝裹着蛋清下油锅,起锅时淋勺陈醋,撒上掐得出水的嫩姜丝。这般精细吃法,倒应了齐白石画虾的笔意——大师生前最喜就着鳝丝喝谷酒,说“细有细的妙处”。

湘西大山里的鳝鱼则是肉鲜汁浓。民间有传熊希龄年少在凤凰读书时,最念着家中的“酸汤煨鳝”。苗家阿婆用柴刀背拍晕鳝鱼,不去骨直接斩段,与山胡椒、野蕨菜同煨。某年他赴京赶考前夜,母亲特意往酸汤里添了晒干的枞菌,舀汤时轻声念道:“枞菌托着鳝鱼游,此去青云不用愁。”后来这位民国总理在香山慈幼院办学,仍嘱湘厨每月做回酸汤鳝,说是“闻见这股子酸辣,便知离潇湘不过一碗汤的距离”。今天在湘西,不仅有酸汤煨鳝,更多是腊肉炖鳝鱼。

天气一转暖,长沙城的夜晚必属于口味虾,也属于口味鳝。南门口排档的炭炉烧得通红,寸长的鳝段在铁板上吱吱冒油。穿白汗衫的老板抡起铁铲,鳝肉与蒜子、剁椒在火光中翻飞,最后撒把紫苏碎起锅。蓝边粗碗盛着红艳艳的鳝段,配冰镇啤酒下。黄永玉先生回湖南,在画纸上记下这般场景:穿堂风卷着辣香,混着食客们的汗气,竟比任何颜料都鲜活。没错,口味鳝鱼的灵魂就是紫苏碎。

网友行走的肉醬推荐的湘潭“唯唯家菜馆”的招牌鳝鱼莴笋丝

黄焖鳝鱼是娄底邵阳这边备受欢迎的家常菜,当春必吃。做时得选用鲜活的黄鳝,用开水略焯后去净黏液,再切成段。锅中倒入适量的菜籽油,烧热后放入鳝段煸炒至变色,随后加入葱姜蒜末爆香,再放入黄酒、酱油、白糖等,添一碗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熟烂入味时,撒上一把葱花即可出锅。湘中从来都是人杰辈出,五湖四海,满世界驰骋,谁都会记得故乡这道鳝肉鲜嫩汤汁浓稠的菜。

蔡锷南路的东安鸡馆里的“盘龙鳝”

永州的盘龙鳝鱼,又叫“太极图”,是湖南的传统招牌。先将鲜活的鳝鱼宰杀干净,去头去尾,切成圆筒状的段,再用刀在鳝鱼背上剞上十字花刀,使其形似盘龙。然后,将切好的鳝鱼用盐、料酒、姜片、葱段等腌制入味。接着,将鳝鱼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沥油。再将锅中留底油,放入葱姜蒜末爆香,加入豆瓣酱、甜面酱等调料炒香,倒入适量的高汤,放入炸好的鳝鱼,用小火慢炖至入味。最后,将炖好的鳝鱼捞出,摆放在盘中,淋上少许香油,撒上葱花即可。“太极图”色泽金黄,鳝鱼肉质鲜嫩,味道麻辣鲜香,造型美观大方,宛如一条盘龙,是永州人民待客的顶配佳肴了。

凡此种种,湖南是鱼米之乡,各地都吃鳝鱼。洞庭湖的芦苇荡一直藏着鳝鱼的魂,老辈人还说黄鳝是龙王爷的腰带……

诗人李元胜写清明:

要如何拥抱

才能偿还这些

穿过裂缝生长的树

它们的根,在暗处

仍攥着去年的落叶

好吧,如果重逢与拥抱都很难,那就去尝一口故乡的菜。“长鱼无损鳞,玉色动刀几”。“长鱼”就是鳝鱼了,这滑溜溜的水族,从《诗经》游进《楚辞》,又从唐宋诗文里游进湖南人的粗碗里——千年光阴滑过鳝背,到底在滚油烈火里,炼成了湘人骨子里的韧与烈……

(作者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

责编:饶谧

一审:饶谧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