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1:13:37
本书作者蔡磊曾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他曾带领团队帮助京东开出国内首张电子发票,由此被称为“电子发票第一人”。他是年轻有为的连续创业者,曾任职于三星集团、安利(中国)、万科集团等知名企业,具有丰富的高管与创业经验。
然而,真正让他走进公众视野的,是他与渐冻症的抗争。2019年被确诊为渐冻症后,他没有躺平、没有认命,而是在病痛的折磨中与时间赛跑去推进药物研发。他说,哪怕救不活自己,也要为之后一代的渐冻症患者争取希望。从商界领袖到科研斗士,他的生命轨迹诠释了抗争精神与科学探索的双重价值。
推荐理由
大部分人了解渐冻症,或许是因为霍金,又或许是因为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然而,读完蔡磊的《相信》,我们才真正感受到这种疾病的残酷。作为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在事业巅峰时被确诊为渐冻症,面对无药可治的绝症,他选择以“生命在倒计时,与其等死,不如战斗”的信念,投身于渐冻症的科研与公益事业。
书中,他真实记录了自己从确诊到抗争的心路历程,既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亲情、事业的深情回顾,更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张定宇、俞敏洪、陈天桥、邓亚萍、王小川、郎永淳等12位知名人物作序推荐,对蔡磊精神赞誉有加。无论你正经历人生的低谷,还是需要一份坚持的勇气,这本书都将让你重新思考:何为生命的厚度?何为“相信”的力量?
主要内容
生命的转折:从商业精英到绝症斗士
《相信》开篇描绘了蔡磊人生最剧烈的转折——41岁时,这位京东集团副总裁在事业巅峰、家庭初成之际,被确诊为渐冻症。他曾是业内的“拼命三郎”,身价过亿,于他而言,生命唯一的主题就是全速前进,“死”是一个遥不可及、八竿子打不着的字眼。蔡磊曾经最不惧甚至最得意的就是“抢时间”——跟竞争对手抢,跟时代趋势抢,跟自己抢。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竟然要跟死神抢时间。
书中写道:“以前连电梯都不想等的人,现在却只能等死。”因为是罕见病,且不好诊断,渐冻症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耗时13个月,而这个病的平均生存期也不过2-5年,所以确诊时人基本已经不能生活自理了。从怀疑、绝望到接受现实,蔡磊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确诊初期的心理挣扎:肌肉无力的征兆、辗转求医的艰辛,以及病房中其他病友的相似遭遇,如乡村教师、外科医生等普通人被厄运击中的真实故事。这一部分不仅展现了生命的无常,更以“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可以活出宽度与厚度”的信念,为全书奠定了抗争的基调。
抗争之路:以商业思维挑战医学难题
面对无药可治的绝症,蔡磊将企业家精神注入医学领域。他决定为渐冻人的救治而努力,他想:“如果每个人注定有一个使命,老天让我在41岁遇上这个病,那么我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解开这个近200年人类未解之谜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搭建起全球最大的渐冻症患者数据平台“渐愈互助之家”,将1.5万名患者数据汇集于此,并带头捐献脑组织和脊髓组织,为科研提供珍贵样本,让更多人开始认识和关注这个疾病。
书中详述了他“最后一次创业”的艰辛:卖房卖股、组建科研团队,甚至尝试中医、风水等“万分之一希望”的疗法。他说:“哪怕只有亿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去验证。”这一部分充满商业与医学碰撞的火花——从推动冰桶挑战筹集资金,到直播带货支持科研,蔡磊以“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坚持,让渐冻症研究提前十年。
亲情与信念:黑暗中的温暖之光
在冰冷的病痛中,蔡磊以深情笔触刻画了家人与病友的支撑力量。确诊时,他的孩子刚满一岁,“一想到无法陪伴他长大,心如刀绞”。妻子段睿不仅在生活中悉心照料,更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力支持蔡磊的科研与公益事业,协助创建渐冻症患者数据平台,并通过直播带货筹集资金,为渐冻症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书中记录了病友群中的互助故事:湖南26岁女孩小陈确诊后因身体无法动弹、生活完全依赖他人而陷入重度抑郁,甚至一度轻生,蔡磊得知她的情况后,主动联系并鼓励她,在他的鼓励下女孩重燃希望,开始尝试与疾病共存;还有一天晚上,隔壁小区的一位患者家属程叔紧急联系蔡磊,程叔家年仅39岁瘫痪在床的儿子突然病情加重有生命危险,却因为不同意气切而不肯去医院,蔡磊哭着劝说“先保住命!活着就能等到药!”
程叔儿子在蔡磊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去医院。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渐冻症群体的挣扎,更凸显了蔡磊与病友间“以命相托”的信任,它交织着泪水与温暖,正如蔡磊所写:“生活并不会因为我们所承受的痛苦而停止,而是要勇敢面对。” 亲情与病友情,成为他“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底气。
未来之战:用科技点燃生命火种
即使身体逐渐“冻结”,蔡磊的目光始终投向未来。2024年,他推动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部分基因治疗取得突破。书中提到了他的“2025计划”:搭建渐冻症科研AI大脑、启动基因编辑项目、探索中医药循证治疗。
在公开信中,他写下“未到绝境处,彼岸花不开”,呼吁全球合作攻克医学难题。这一部分充满科幻与现实交织的壮阔感——从依赖呼吸机工作十小时的坚持,到成为全球首个试用可穿戴人工喉的患者,蔡磊用行动诠释“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战心已绝”。正如书末所言:“希望是暴风雨中的一盏灯,编织自己的彩虹。”
心得体会
以使命为己任扛起重担
患病之前,蔡磊在企业中成绩卓著,事业有成;患病后,他没有因生命进入倒计时而自顾自地安度余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渐冻症患者群体。他深知,自己有能力、有资源去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他以一人之力,扛起了推动渐冻症研究前进的重任,只为给患者们争取一线生机。
蔡磊的事迹让人深受触动,我们理应学习这种担当精神,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积极主动深入基层,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所盼。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暴露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绝不能推诿扯皮、回避退缩,而要像蔡磊一样,主动站出来承担起责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加以解决。
只有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工作与单位发展紧密相连,将个人努力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为单位的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于艰难险阻中笃定前行
渐冻症,这一困扰人类长达 200 年的医学难题,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巍峨高山横亘在蔡磊面前,其研究进程布满荆棘,成功治愈的希望更是如风中残烛般渺茫。面对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蔡磊没有丝毫退缩。他拖着逐渐被病魔侵蚀的身体,四处奔波。
他清楚这“最后一次创业”大概率会失败,也知道这样做救不了自己的命,但他依然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可能是一个突发情况,时间紧任务重;可能需要联合多部门,协调起来困难重重;也可能是改革带来的冲击,让我们原有的工作模式不再适用。此时,我们要学习蔡磊这种坚持的勇气,当面对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时,不轻易说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尝试解决,哪怕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所积累的经验、锻炼的能力,都会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石。
在迷茫困境中坚守初心
蔡磊在绝症的阴霾笼罩下,心中始终燃烧着为渐冻症患者群体研发出救命新药的理想信念之火。外界的质疑声、资金的短缺、时间的紧迫等诸多困境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次次试图将他淹没,但他的信念坚如磐石,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哪怕希望微乎其微,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值得为之付出一切努力。
在成长道路上,我们也可能面临这种境况,明明努力朝着目标奔跑了,短期内却看不到明显成效。这时,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秉承初心、久久为功,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创新路径闯关,让相信的力量支撑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不凡业绩,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与使命。
(推荐人吴萍系郴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