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丨连续三年获评“五好园区”,湘潭经开区凭什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31 19:50:5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蒋睿

春风有信,福满“九华”。

3月25日,湖南省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2024年度“五好”园区创建综合评价情况,湘潭经开区在全省国家级园区中排名第3。这是该园区连续第三年获评全省“五好”园区创建工作先进园区。

连续三年上榜,湘潭经开区靠的绝非运气,是多年来坚定不移践行“产业立区、创新强区、服务兴区”发展理念的深耕细作,是在精准招商、产业赋能、生态共建等工作中久久为功、善作善为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走进湘潭经开区,揭开这位“优等生”背后的成功密码。

科学布局定调产业版图

科学的园区规划,并非是地理空间上的简单布局,而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要素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2023年11月,在湘潭经开区成立20周年之际,湘潭市发布“三城一园一中心”规划,即全力推动湘江科学城(九华片区)、湘潭大学城、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仰天湖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为湘潭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如此布局,有何考量?

先看地理区位。湘潭经开区位于湘潭北部,与长沙湘江新区紧密相邻,是湘潭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桥头堡”。

再看产业。多年来,园区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两主一特”产业格局。

环看四周,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聚集,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园区企业产业迭代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与技术支撑。

“三城一园一中心”的科学规划,从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三大维度,将产、城、人深度绑定,湘潭经开区已从单一工业园区蜕变为现代化产业新城。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系列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2023年12月,九华兴隆湖片区湘江湾壹号科创中心项目主体实现全面封顶。

2024年2月,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及神盾电池项目开工建设,首款A0级纯电小车吉利星愿在8个月后正式上市,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九华速度”。

2024年8月,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落成,湘潭大学城迎来第一位“小伙伴”。

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从“零”起步到“爆发式”增长。去年,已累计引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290余家。

……

以空间之“聚”催生创新之“变”,湘潭经开区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锚定龙头造就产业森林

湘潭经开区的发展史,可以被称为一部“车城共兴”的经典传记。

2005年,吉利汽车与湘潭经开区“联姻”。在当时,园区成立才2年,所辖区域既无配套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从浙江远“嫁”来的吉利并未嫌弃这位没有多少家底的“伴侣”,而是与湘潭经开区共拼“家业”。

风雨相伴二十年,吉利汽车与湘潭经开区携手书写了产业腾飞的传奇。从传统燃油车企到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从单一主机厂到辐射全国的产业集群,吉利汽车不仅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升级,更构建起涵盖教育培训、新能源电池、零部件产业园的立体化产业生态。

吉利借湘潭经开区完成产业跃迁,湘潭经开区倚吉利龙头锻造现代产业体系:引来舍弗勒、麦格纳、拓普等众多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在此布局,汇集汽车整车制造及规模以上零部件工业企业达80余家,长株潭地区本地配套率达40%。

2024年,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各类整车产销超32万辆,出口同比增长超25%,创历史新高。

园企“双向奔赴”的例子还不止于此。

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成立不到5年,已累计引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290余家,拥有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800余张,投产企业150家,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年度医疗器械标杆产业园区”,获评“企业抱团入湘转移优秀园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以蓝思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长株潭地区的智能制造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从“种一棵树”到“造一片林”,湘潭经开区以龙头企业为锚点,按照“引企、带链、兴城”的发展轨迹,在湘潭城北耕耘出一片产业森林。

企合作点燃科创星火

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研装置项目成功落户;威胜能源、邦泽科技入选2024年市十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玉丰真空涂层设备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荣岚核心生产基地及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加速建设……

近年来,湘潭经开区以“创新提升行动”为抓手,依托湘潭科研院校及人才优势,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4.1%。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湘潭经开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潭校区启动前期工作;强化与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发布先进技术成果260余项,促成荣岚智能签订超高温炭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技术转让合同;华研实验室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与国内众多高校搭建人才与科研平台。

全区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威胜能源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桑瑞新材料、地通汽车等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南大学新能源研发中试项目落地华研实验室;湘潭市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与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共建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科技创意、数字创意、文化创意产业蓄势崛起。

为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湘潭经开区创新制度机制,强化政府引导,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两个清单”,搭建校企对接平台。2023年与中南大学达成“1+2”合作模式,推动时代、金海钢构等企业签订技术攻关项目;聚焦“十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超低密度柔性气凝胶隔热材料等成果均超额完成产业化目标。金融活水同步赋能,2024年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惠及182家企业,授信5.08亿元。

2025年,经开区将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投入强度3%、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0家的目标。同时,进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新兴产业,为湘潭打造“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贡献应有之力。

营商赋能提升“软实力

去年10月,吉利汽车湘潭九华制造基地推出的A0级纯电小车“星愿”实现产销两旺,这得益于园区创新要素保障机制。面对258亩项目用地需求,园区通过协调低效用地处置,完成厂房改造和PARK、KD车间建设,为项目投产按下“加速键”。

蓝思科技同样感受到园区服务的温度。针对企业千余名管理人员住宿难题,湘潭经开区联合多方将闲置农机产业园改造成“青竹湖人才小镇”,仅用4个月便建成现代化人才公寓,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一桩桩纾企解困的“暖心事”背后,是湘潭经开区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优化营商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湘潭经开区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打造“一对一专属服务员”联企服务机制、供需对接系列活动、项目建设服务三大特色营商品牌。

——“一对一专属服务员”联企机制,园区400余家企业实现一对一服务全覆盖,形成全周期要素保障体系。

——重大项目专班服务,通过融资协调、用地保障等组合拳破解项目堵点。

——“四即”审批改革,通过“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开工即配套、竣工即办证”模式,审批环节缩减40%、效率提升72%。相关做法入选2024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此外,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多头跑、多次跑等问题,园区推出“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改革,事项办理线上线下统一受理,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从厂房改造到人才安居,从审批提速到要素供给,湘潭经开区秉承着以“营商”促“赢商”的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生动诠释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逻辑。

【结语】

湘江潮涌,风起九华。

连续三年跻身“五好”园区,湘潭经开区用九华速度、链群效应、服务温度,共同铸就了“优等生”的硬核底色。

今日之湘潭经开区,龙头昂首、链群成势、科创奔涌,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巍然崛起。面向未来,园区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三高四新”的壮阔征程中劈浪前行,为湖南高质量发展再书“九华传奇”!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