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说新闻|为情绪买单?谨防“精神解药”变毒药

  三湘都市报   2025-03-28 19:34:27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为情绪买单”最近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放青松”摆件、“好运兰”绿植、“拒绝蕉绿”捏捏乐……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年轻人的床前和头。

某咨询机构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四成。一盆售价29.9元的蓝莓树苗,在网上日销数万株的背后,究竟藏着当代年轻人怎样的隐秘精神诉求真的是万物可卷吗?

据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调查,最近,年轻人爱上种蓝莓因为照顾植物获得的“确定性回报”有助于对冲职场焦虑因为观察植物生长获得的掌控感,能有效对冲职场中的失控感所以成为年轻人的“精神解药”。

其实,从心理代偿到产业革命,情绪经济的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密码。这场以情绪疗愈为名的消费革命,正在重构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在整体经济下行国家鼓励扩大内需的语境下,这么一种跨界融合新业态呈现,在政策与刚需的双重加持下,肯定拥有相当可观的市场空间。但来得快的事物,往往也可能去得快。所以,保持并确保“精神解药”的纯正特质,是“情绪经济”得以可持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这场横空出世的商业变革,已显露出其产业链的先天缺陷。部分商家将疗愈经济异化为焦虑税,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的职场焦虑急救包,不过是几片香薰蜡烛加一本空白笔记本;标榜专业解压的捏捏乐玩具,被检测出塑化剂超标12倍。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情绪价值被过度商品化,可能催生新型社会病症——广州某三甲医院接诊的植物依赖症患者,因过度沉迷虚拟种植游戏,已出现现实社交障碍。

要让情绪经济跳出昙花一现的宿命,需要构建三重防护网。首先是技术赋能的价值再造;其次是文化赋能的场景升级;最重要的是建立行业伦理准则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情绪消费品的合法边界,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当每个商品都成为情感传递的介质,当每次消费都变成心灵的相互看见,情绪经济或许真能孵化出对抗时代焦虑的温柔抗体。只是这条路要走得长远,既需要商业智慧的创新,更离不开对人性、良知的敬畏。

毕竟,真正的疗愈永远来自真诚的连接,而非精心包装的消费幻觉。我们千万别把情绪经济这种“精神解药”弄成了麻醉品变成了毒药。

责编:苏亮

一审:张军

二审:薛琳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