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诗雨 湖南日报 2025-03-27 20:18:1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如果没有那场大赛,今天的我或许仍是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3月27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办公室内,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主任、内科学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吴静一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自编的教材《湘雅临床技能培训教程》,一边向记者说道。
近日,吴静因其在医学教育教学和改革的成果荣获第19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二等奖。从医从教35年来,她将临床经验渗入课堂教学,将传统课堂融合数字场景,在医学的理性与温情之间架起一座“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湘雅学子。
以赛促教
临床经验反哺教学
2012年,吴静作为竞赛“总教官”,带领湘雅学子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比赛。
对于这个教育部主办的医学A类竞赛,临床医生吴静毫无相关参赛培训经验,但她还是接下了这个“难啃的骨头”。
“临床医生做事的特点就是认真,没做过没关系,就把它当作科研项目去做。”吴静说。
白天承担临床任务,晚上“磨”备赛任务……那段时间,名为“湘雅大家庭”的备赛QQ群在深夜也依旧不停歇地被各种讨论刷屏,最后每位带教老师都手握几万到十几万字不等的培训资料,凝练成了培训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初稿。
作为总教官,吴静除了要统筹各组的备赛、参赛,还要具体指导内科组的操作。面对100多所医学类高校共同参赛的激烈角逐,想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熟练度、临床思维和速度,没有捷径,只有无死角的训练。
为此,吴静带领教师指导团队采取了多点突破的方式,让学生们反复练理论题、模型操作题,尝试抢答、互评,参加院校交流、模拟考试、自主复盘。
不仅如此,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吴静和带教老师们坚持不脱产,最大化发挥临床反哺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们跟着50多位临床一线老师走入医院的病房、门诊:早上九点半前,如果没有手术安排,学生们便争分夺秒去手术室练习消毒、铺巾等术前准备,白天在急诊科、呼吸内科、妇科门诊等观摩手术、学习操作,晚上就一遍遍地辨识心电图……
最终,吴静带领学生获得了大赛最高奖项——特等奖。13年后的今天再回首这段备赛经历,吴静神情语气里掩藏不住的骄傲,“这个奖全国仅有三个名额,中南大学的学生第一次参加就拿到了!”
比赛结束后,2014年,吴静带着临床技能大赛的老师们,用了一整年时间将宝贵的备赛经验转化为《湘雅临床技能培训教程》的内容。这本教材详细地记录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各科室临床技能操作步骤、考核要点、实操习题和评分标准,并收录了近40个教学视频,完整清晰地实拍记录了医生的操作过程。
“这是国内第一本结合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比赛经验编撰的实操性教材,具有开创意义。”业内人士表示。
据悉,《湘雅临床技能培训教程》第一版印刷7次,发行近4万册,2019年再版,引入新的技术操作手段,一举夺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至今全国发行量接近10万册。
数字化教学
建设虚拟仿真医学课堂
将教学视频嵌入教材中,还只是吴静迈出数字化教学的第一步。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问诊技能,必须从教学抓起,但实际情况中,病人又不可能任由学生们练习问诊查体。
怎么办?吴静引入了虚拟仿真技术,赋能医学课堂。
在虚拟仿真教学课堂,学生可以为虚拟的SP标准化病人问诊治疗,避免了侵犯患者隐私,不仅可以扩大疾病可问诊类型和尺度,也缓解了学生实战的紧张,为未来的临床见习、实习打下基础。湘雅学子甚至可以直接在手机端进行线上练习,系与线下6-8人小班制训练课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问诊技能。
据介绍,该课程已同时上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共享平台,惠及全国更多医学师生。同时,她参与编写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并组织举办医学虚拟仿真创新大赛,吸引了全国100余所医学院校上万名学生踊跃参与。
近年来,吴静不断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路上求索,将计算机、大数据等融入医学教育,建设知识图谱、AI助教、智慧课程、虚拟仿真案例库……数字化教育成果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师者匠心
托举学生成长之路
在吴静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眼中,吴静是个“托举者”的形象:她会帮助学生做好规划、定期指引方向。她之于学生,就如篱笆之于爬藤植物,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往上。
吴静的学生吴良燕,硕、博均师从吴静,从农村一路闯荡过来,带着两个小孩完成了博士学业,又在中山大学读博士后,如今已被引进到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吴良燕回忆道,曾经她跟着老师出诊,一位经济困难、糖尿病病变的患者坐着轮椅来找她求医,但没能挂到号,吴老师毫不犹豫地为他加了号,并精心定制了符合实际的诊疗方案,10天后患者便恢复到可独立行走。“老师的这一举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行动践行者‘医者有大爱’,吴老师一直是我的榜样。”吴良燕说。
学校里,吴静的《交流技能学》也是当之无愧的“网红”课程。近五年来,因选课学生数均超过150人,而不得不安排在报告厅上课。
课堂上,吴静通常会用“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的生动事例,引出医患沟通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课堂的最后20分钟,则将时间留给同学们,演示医疗问诊,再由其他同学和她分别点评。最后,课堂在全体学生的集体宣誓中落下帷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
“做医生,一半是本事,一半是沟通。”共情与交流,在吴静看来非常重要。“医患沟通的关键在于将科研的产物、临床的术语转化成最简单的东西讲给患者听,也听患者讲他们的困惑和顾虑。”
吴静的书架上,《湘雅临床技能培训教程》与《医患沟通学》静静并立,恰如湘雅学子的漫漫求学路上那一程。一边是医者永恒的求真执着,一边是女性独有的细腻共情,吴静站在中间,以己为桥,连接起医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为湘雅学子照亮医学之路。
责编:蒋诗雨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