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李凌云:笔底春风 艺海观澜——龙亚飞收藏展中的湖湘文脉与生命诗情
笔底春风 艺海观澜——龙亚飞收藏展中的湖湘文脉与生命诗情
文|李凌云
当青铜门环叩响长沙简牍博物馆的晨昏,当春日的晨雾漫过天心阁的飞檐。2025年初春的这场名为“笔底春风”的收藏展,以十九幅唐卡壁画的沧桑与四十八帧书画的灵韵,在时光的褶皱里徐徐铺展。墨色的浓淡间浮动着楚地的云影,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解码湖湘文化基因的密钥。龙亚飞三十载的守望,在此刻化作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仪式。 当观者驻足于《五德图》的雄浑笔力前,或是凝视《四臂观音》的矿物色彩时,看到的不仅是书画之美,更是一个文化守望者在时代浪潮中的执着身影。展厅中,王憨山的《五德图》墨韵磅礴。这位扎根双峰的画家以金石般的笔触勾勒雄鸡,在“五德”的儒家伦理框架中注入楚地特有的野性生命力。其作品与钟增亚的《李白醉酒》形成奇妙呼应:前者扎根在田园野趣的厚土,以质朴见长,后者遨游于浪漫主义的星河,以飘逸取胜,共同构成湖湘艺术刚柔相济的审美范式。
王憨山 《五德图》 68mm✕138mm 纸本设色易图境的写意花鸟画,笔墨厚重,质朴自然,情趣万千。他大胆尝试用浓重的色彩表现对象,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创造了壮美的焦黑重彩画风。其《春日图》中,几朵雏菊闲适淡雅,散发着清幽的香气,有一种从容的美丽。麻雀们站立在栅栏上,如同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花丛中,几只麻雀在穿梭、嬉戏,画面里洋溢的春风,扑面而来。画中焦墨枯笔,将传统文人画的雅逸转化为现代视觉的张力。
易图境 《春日图》 68mm✕138mm 纸本设色黄铁山的水彩画,注重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吸收养分,打破了传统绘画媒介的边界,使其作品具有水墨画的含蓄婉约、蕴藉隽永的诗意特征。他的《韶山》,颜料在纸面氤氲出毛泽东故居的晨曦,既保持水彩的透明特质,又融入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力度。这种媒介的跨界,恰似湖南人“经世致用”的文化性格,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中实现传统精神的现代转换。
石君的《荷花》,则呈现出另一重美学维度。工笔的严谨与写意的洒脱在此交汇。画面里,晨露未晞,一茎素荷凌波而立,玉瓣层叠舒展如蝉翼般轻柔,褪去青涩的莲房微垂颔首,嫩黄的花蕊如流苏般环绕其间,在仲夏晨风中漾开层层皎洁的涟漪。撞色法染出的荷叶斑驳而不失沉静,恰如其分地衬托出荷花的灵气,两只蜜蜂绕着荷花飞舞,几株水草穿插在荷花和荷叶之间,花、叶下的湖水梦幻迷离,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空蒙又透出一股幽淡,以水为脉的流动意识渗透于笔锋起落,矿物颜料的物质性与水墨的精神性在碰撞中达成平衡,既延续了千年楚文化的浪漫基因,又通过形式突破激活了传统语汇的现代性表达。书法展区犹如一部立体的湖湘文字史。颜家龙的狂草如湘江泄闸,笔墨的飞白里藏着屈子《天问》的激越,其线条的跌宕起伏犹如湘江波涛的韵律,狂放中见法度;李立的篆书“于斯为盛,惟楚有才”,将商周饕餮纹的狞厉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图腾。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王憨山的隶书,那些朴拙的提、按、顿、挫,恰似民间傩戏面具在宣纸上的拓印,让阳春白雪的文人书法重归土地的温度。
李铎的草书作品展现了军人书家的独特气质,刚健笔锋中透出湖湘文化的文脉传承。汤清海的隶书则如沅水卵石,圆润中暗藏棱角,将汉代碑刻的雄浑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笔墨语言。这些墨迹共同勾勒出湖湘书法的精神谱系:既有“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的理学传统,又饱含“楚虽三户能亡秦”的变革基因。
李立 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 92mm✕32mm✕2 纸本 李立的篆刻《淡泊明志》,实则是三重时空的拓扑折叠:甲骨灼纹的巫祝气息、汉印的庙堂威仪与当代文人的精神自白,在方寸间完成文化DNA的螺旋重组。刻刀游走的轨迹,恰似龙亚飞三十年收藏心路,每一次入木三分的抉剔,都是对湖湘文脉的深情丈量。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龙亚飞那些深夜拜访李立先生学艺的往事,便能理解收藏的特殊意义,这是一个灵魂在艺术圣殿中的朝圣之旅。龙亚飞放弃世俗享乐的选择,与王憨山“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艺术坚守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在唐卡壁画《无量寿佛》前,矿物颜料历经岁月依然璀璨。这种以泥底为基、矿物为彩的创作方式,与收藏者们以深厚文化底蕴为根基、用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人生的状态形成了映照——就像艺术品本身一样,藏家的人生也由文化滋养,靠执着绽放。当展厅的射灯照亮那些斑驳的泥底时,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收藏,不过是把生命熬成颜料,将时光交织成画布。
那方李立的《天道酬勤》篆刻,既是艺术家的自我砥砺,也是收藏者的人生信条。展览中看似随意的作品陈列,实则是部精心编排的文化交响。从林凡《腊梅》的孤傲到海天《飞雪迎春》的希冀,从沈鹏书法的现代性探索到陈义经隶书的古法传承,共同奏响湖湘艺术的多声部合唱。这种编排智慧,源自收藏者与艺术作品长达三十年的精神对话。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使命,在收藏展上得到了时代回响。收藏家穷数十年之功守护文化根脉,那些承载着先贤精神的艺术创作,不仅是湖湘文脉的时代注脚,更续写着湖南艺术史的现代华章。正如《腊梅》画中那一朵朵凌寒绽放的腊梅,文化守夜人的坚守,终将在时光长河中酿就文明的诗意芬芳。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