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3-26 16:35:44
清气若兰——读小说《梦见仿吾公》
文 | 谭周易
翻开刘美兰的长篇小说《梦见仿吾公》,一股如山野兰花一样清新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虽不张扬但自有其魅力,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沈从文认为,写作是一种“情绪的体操”,“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在他看来,小说叙事是一门虚构的艺术,要像手艺人一样历经艰苦繁复的技巧训练,才能抵达出神入化的“自由”王国。《梦见仿吾公》摒弃线性叙事,采用“闪回、闪前、交错”的逆时序策略,以老年痴呆症患者丁谷雨的记忆碎片为线索,串联起成仿吾的生平与梅山三代人的命运。例如,丁谷雨在遗忘现世的同时,却完整保留了成仿吾作为“老校长”时的教诲细节——送粮票、借书籍等场景通过闪回呈现,既凸显了成仿吾对个体生命的深远影响,也隐喻了历史精神在集体记忆中的永恒性。正因为采取了这种逆时空的叙事手法,从而使小说这种叙事结构不仅打破了时空界限,呈现出兰花的香气特点,如云雾般,婉转缭绕,让人有曲径通幽之感,更通过丁谷雨的“赤子之心”与梅山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行动形成对照,暗示精神传承需要跨越记忆的断裂,在行动中复苏。
主题提炼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决定了小说的整体方向和深度。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写作的第一步,是找到一个你真正关心的主题。”而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正是小说主题表达的重要手段。刘美兰作为成仿吾的家乡人,在小说里将成仿吾塑造为“崇文尚武,厚德重义”的梅山精神象征,再现了成仿吾先生的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也如兰的叶片般,细长如剑,呈现出挺拔刚劲的风格,直截了当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成仿吾的生平事迹如参与创造社、翻译《共产党宣言》、长征经历等历史真实事件,被提炼为引导虚构角色行动的精神符号。例如,角色成其善、成小龙的博学强识直接呼应成仿吾早年留学日本、深耕教育的经历;而澧溪村的新农村建设则延续了他“战火中的大学”理念,将教育振兴与乡村发展结合。在作者笔下,成仿吾像一束阳光,穿透历史的时光烛照现实。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历史片段在书中穿插叙述,散发着震撼人心的正能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成仿吾的人格魅力和梅山精神的内涵。书中还深刻讲述了成仿吾精神在娄底这一方热土上广泛传播、代代传承的动人故事。正是作者通过这种“史今同构”,既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溯源式书写,又将梅山精神具象化为当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兰花的花朵,或洁白如雪,或粉嫩如霞,淡雅中透露着端庄,以一种别样的韵味,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梦见仿吾公》其写作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通过这一手法和技巧,既将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图景交织,展现了梅山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共振,更展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如小说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对接上,成仿吾的真实生平与虚构的澧溪村形成镜像:前者为后者提供精神根系,后者则通过群像叙事,如靳菁的文化扶贫、陈志高的科技兴农等验证前者的当代价值。这也启示着我们,《梦见仿吾公》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一位革命家的文学致敬,更在于探索了历史精神如何介入当下社会进程。成仿吾的形象超越了个体,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启蒙与践行的文化节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梅山子孙虔诚靠近先辈”的意象,恰如当代中国对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被重新激活,成为抵御虚无、凝聚共识的力量。这也使得这部作品无疑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以虚写实、以今证史”的新范式。
当然,小说在写作技巧上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直接引述成仿吾史料时采用的“教科书式语言”,与小说整体的诗意叙述形成风格冲突;部分情节的设计,如金镯与木盒的谜题略显刻意,削弱了现实主义的厚重感。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