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棋 三湘都市报 2025-03-25 14:51:28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5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张芝)春天来了,燕子等小鸟回巢了,喜欢喂鸟的市民,可要警惕感染“鹦鹉热”。近日,长沙市民莫大爷,就因为自行投喂在家里筑巢的小鸟,感染上了这种疾病。莫大爷今年85岁,近日突然发热伴随寒战,最高体温达39℃,还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在社区医院治疗了3天,症状还是没有好转,老人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医护迅速为莫大爷完善各项相关检查,胸部 CT 显示右下肺肺炎。经过几天抗感染治疗后,效果还是不理想,老人的体温仍反复升高。医院李毅芳主任医师反复追问患者及家属,病情发生之前是否有特殊诱因,都答复没有。
为了查找致病的元凶,排除禁忌后,医生对莫大爷进行了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留取肺泡灌洗液进行了广谱病原学检测。很快检查结果显示,鹦鹉热衣原体。经过调整抗感染药物和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护理,老人的体温快速恢复并稳定在正常范围。
莫大爷是怎么感染了这种较少见的鹦鹉热衣原体呢?医生再次来到老人病床前追问病史:“爹爹,您再想想,发病前是否接触过鸟类、禽类?”患者和家属仔细回忆,莫大爷恍然大悟:他家阳台上筑了个鸟窝,自己经常投喂小鸟,有时候需要清理鸟窝附近的粪便。“真是万万没想到,一番好心照顾鸟儿,却让自己遭了殃。”莫大爷表示。
什么是“鹦鹉热”?
李毅芳解释,“鹦鹉热”不是“鸟瘟”,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因为最初多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故得名“鹦鹉热”,后来发现多种鸟类(如鸽子、海鸥等),也可作为传染源,因此它又称为“鸟热”。
不是只有养鹦鹉才会得病。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近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分布范围随中间宿主的活动不断扩大,感染率呈现继续增长趋势。
鹦鹉热衣原体是怎样传播
人际传播十分少见。鸟类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用粪便污染的谷物、食用受污染的尸体、吸血的外寄生虫(如虱子、螨虫和苍蝇)和巢内传播等方式在鸟类之间传播鹦鹉热衣原体。
人的感染是通过接触禽类的排泄物或者渗出物传播。最普遍的形式就是通过吸入干燥排泄物的微粒感染。人们也可能因为口与鸟嘴接触或触摸已经受到感染的鸟的羽毛或组织而被传染。
感染“鹦鹉热”后的相关症状有哪些
1.发热:“鹦鹉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
2.咳嗽:多为干咳,也可伴有咳痰。
3.头痛:可呈搏动性头痛。
4.肌肉疼痛:全身肌肉疼痛,尤其是腰背和四肢。
5.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6.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7.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
延伸:预防“鹦鹉热”注意这些
避免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一旦接触鸟类的排泄物及分泌物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处理疑似病禽时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病禽。
购买健康的禽鸟,从正规渠道和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确保鸟类健康无病。
定期检疫和监测,购买后的鸟类应定期到正规场所进行检疫和健康评估。
改善养殖环境,改善禽类养殖的环境,定期消毒,尤其是在羽毛、排泄物、食物残渣等区域。
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避免吸入扬起的粉尘。
责编:王智芳
一审:高煜棋
二审:黄娟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