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4 22:23:26
(农行支持发展的芙蓉镇。银行供图)
通讯员 江洪渭 谭爱秀
春分时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沱江水波粼粼,凤凰古城内,青石板路上游人络绎不绝。
2025年春节假期,这片神秘土地迎来188.3万人次游客。数据背后,是农行湖南湘西分行深耕文旅产业的坚实足迹:近三年累计投放文旅贷款14.5亿元,涉旅贷款余额居全州金融机构前列,带动近10万农民就业。
战略赋能:打通融资“任督二脉”
凤凰古城里有一家依山而建的民宿,叫凤凰雪晴集·人文半山,名字源于沈从文同名作品《雪晴集》。
当这家民宿主理人李文彦收到全国甲级民宿牌匾时,400万元“银担e贷”也悄然转化为50余间庭院式精品房舍,让游客可以在崇文集书房里享受静心阅读的美好时光。
“过去景区商户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农行湘西分行行长刘杰坦言,“传统信贷模式难以匹配文旅产业轻资产特性,必须用‘量身定制’的方法来打破僵局。”为此,该行找准文旅痛点,创新推出“银担e贷”“旅游e贷”等特色产品,助力51家文旅企业、350家涉旅商户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民宿+”业态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在凤凰古城银饰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麻利明的作坊里,錾刻声清脆悦耳。“50万元‘旅游e贷’到账后,我购置了激光雕刻机,将传统苗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产品畅销国内外。”截至3月初,该行“旅游e贷”已覆盖全州8大核心景区,累计放款1.2亿元,帮助412家小微企业、商户焕发新生。
战略合作更延伸至顶层设计。该行全力构建“全链条、全主体、全产品”服务体系,致力实现“文旅金融,系统内看湘西,湘西地区看农行”的格局。去年,该行与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银旅合作新模式,打造智慧旅游金融生态。现场,凤凰古城等40余家旅游公司、个体工商户及导游代表与该行签约。
该行建立“文旅项目库”,对湘西北旅游集散中心、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建设等近60多个项目实行“名单制管理”,除配套信贷资金、利率优惠等政策,还通过金融手段助力景区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旅游建设。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地处黄金旅游线路凤凰古城——张家界的中段,旅游资源和客源丰富,在此成立了湘西北旅游集散中心。该行创新“景区提质+集散中心+供应链”组合授信模式,4.6亿元综合授信,支撑起湘西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目前,该行涉旅贷款余额突破16亿元,服务涉旅主体超1000余家。金融信贷服务实现全州5A、4A级景区100%覆盖,3A级景区70%覆盖。
基建先行:铸就文旅腾飞筋骨
文旅振兴,基建先行。农行湖南湘西分行深谙此道。
近年,该行累计投放55亿元支持20余个重点项目,涵盖交通动脉、水利枢纽、智慧景区等领域,打通湘西文旅“最后一公里”。
交通网络“硬支撑”尤为关键。在张花高速、凤吉高速、龙永高速、桑龙高速等“旅游黄金通道”建设中,该行累计投放16.5亿元。该行还累计投放20亿元,支持了吉首G209绕城公路、吉首城区路网等项目。
“以往,在旅游旺季期间,景区周边交通常常陷入拥堵,不仅影响游客游览体验,也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不小压力。”凤凰县交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
为缓解这一状况,该行发放2.7亿元贷款,为凤凰县4个接驳中心站、乡村游景点停车场建设等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之后又持续跟进,累计投入近10亿元贷款助力凤凰古城公司提质改造,整合民族、非遗工坊、文创及特色餐饮等资源,助力“夜游沱江”“烟雨凤凰”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落地。
“数字基建”同样步履铿锵。该行全力布局“金融+文旅智慧场景”,推进“一村两站”建设,打造404个“百姓家门口的银行”。游客到达景区,只需随手扫码,即可轻松完成预约、排队以及购票、餐饮住宿等支付操作;助力芙蓉门·湘西北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提质扩容,通过“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把周边红石林等自然、人文风景点串珠成链,极大提高游客的体验度。
(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苗绣培训。银行供图)
产业融合: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3月10日,凤凰县菖蒲塘村的猕猴桃与柚子观光基地内,果农张秀霞夫妇正热情接待一支来自广东的研学旅行团队。在农行100万元“水果贷”“旅游e贷”组合支持下,她的事业风生水起。
“以前主要靠卖水果,现在我们将产业园打造为观光园、水果深加工基地。即便在非采摘季节,游客亦能在我们的基地内,亲眼见证蜂蜜柚子膏、猕猴桃果脯从原料选取到成品制作的整个流程,这种直观且透明的体验方式,极大增强了游客的购买信心与食用安全感。”她身后的千亩果园,既是农业基地,也是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00万元。
这样的场景,正是该行以金融之力推动“产业融合”的缩影——让农业长出旅游“附加值”,让山水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
在山清水秀的吉首市矮寨镇,“非遗经济”则是另一典型案例。
在湘西,苗服刺绣多为手工制作,可苗绣非遗技艺近些年却濒临断代失传危机。作为本土知名企业,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感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常年收购绣娘的作品进行集中销售,以此保障苗绣传承者的经济来源。但苦于资金不足,难以继续守住文化传承。
了解到公司困境后,该行及时提供520万元“线上+线下”组合贷款,破解非遗活化的难题,帮助企业探索出一条“公司+非遗传习所”、“工坊+绣娘”联动一体苗绣产业发展模式,助力非遗技艺传承保护,近年接待现场观光游客6万人次。先后举办300多期苗绣培训,参训达2万余人次。通过产品订单带动20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苗绣产业逐渐发展成为“青年创业热土”。
责编:彭雅惠
一审:彭雅惠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