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谢雨:“我们”如何走出循环?——第85场开心麻花《回魂耶》长沙站札记
“我们”如何走出循环?——第85场开心麻花《回魂耶》长沙站札记
文|谢雨
这是一出以《罗拉快跑》式的循环叙事方法,将各藏心思的人困在“时间循环”里,撕裂亲情羁绊、利益纠葛与人性考量的舞台剧。过程是黑暗的,结局令人慰藉。爆笑、悬疑、温情,钢琴、说唱、舞蹈,开心麻花以它成熟的风格、麻式快乐占据舞台绝对优势,死死地抓住了年轻人。我惊讶于这个我熟悉的场子,何时见过这样的满场?全是90、00后人,真是座无虚席。此起彼伏的同一频道整齐爆笑,说明观众与舞台上的人对上了码,他们的陶醉是源于台上说出了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梗,最后直接拉到“我不要加班”,喊出他们的心声,爽透了。而这个戏并不是一个搞笑题材。在大密度的网络热梗与即兴喜剧元素中,我们不时在情绪峰值处被提醒:“我是星星的孩子,我有自闭症,但我不傻”,它告诉我们,自闭症的孩子是这样的。它讲了一个“孤独”的话题。妈妈得了绝症,孩子怎么办?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不愿听到的事,顶梁柱妈妈出了问题,家崩塌了。这个剧又触到了这个点,没法解决啊,怎么办?妈妈其实已经死了,她放心不下孩子,徘徊在阴阳界之间,她在纠结着她的决定,让人揪心的选择、决定,那就是亲手去杀了他,把孩子一起带走。多么无奈啊,这难道就是生活?没有想到的是,剧中那个第一个出镜、靠装“自闭症”钢琴家行骗的年轻人竟是最后拯救整个事态的人。他不是幡然醒悟,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自己要从“循环”里活出来,所以一步一步靠近这对母子,最终成为“自闭症”孩子最亲的人,通过“自闭症”孩子妈妈的帮助,他走出了“循环”,接盘,成为自立自强并照顾“大力”弟弟的“大头”哥哥。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看似重复的叙述中,打开“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各种可能,帮助现实中的人从戏剧的通道经历“删除遗憾、实现圆满”,也就是打破线性叙事,开放过程,从一个结尾倒推故事发展的N种路径,从方法论上重构一个故事,不断打烂重做,让观众领悟生活的真实是不确定性。如果我代入,孩子就是天下妈妈的命,我是看戏的观众,也是孩子的妈妈,我的身边坐着跟我孩子一般大的年轻人,当我被吸卷入另一个世界,看到孩子无力于生活,“妈妈”何以自拔?这是剧本的功劳,它有一个强大的内核,诉说着人世间的不平等和必须坚韧地面对并朝前走的一股子为人的精神。这种感触不会只有我这个妈妈观众才会有,那些青春靓丽的孩子们一定也会有。戏剧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在你以为好笑的背后藏着有缘人才能相见的东西。教育其实可以无处不在,并不是非要时时刻刻拿着教鞭不放。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好的戏剧电影就能给你行动的范本。天天在高呼“创新”的体制剧团为什么不敢触碰成本回收的话题?巨大的投入下,我们是否应该从开心麻花的现象中反省?说白了,反转、循环,都是电影中见怪不怪的手法,走进戏剧场却能这样吸引年轻人,这里面大概有知识结构、熟悉领域的原因,同时也真实体现了真人相见、戏剧冲突不可否定的魅力。是的,他们就是为了解压,他们就是愿意花680元钱去找知音,可是难道孩子这一代的压力就只是他们的压力吗?我们没有责任去分担吗?戏剧是做什么的?……开心麻花“笑中带泪”的开放包容、喜感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在一步一步解构着传统剧场的边界,有“票房”固然不能全部说明问题,但是没有“票房”一定能说明问题。开心麻花的核心方法“精彩故事+动人情怀+犀利盘点+喜剧表达”是在市场筛过留下的。实践教育我们:当90后、00后成为文化消费主力,仅靠艺术家们的自嗨恐怕已经很难构建有效的剧场对话。如何在保持艺术品格的同时建立与年轻世代的审美契约,这场票房与口碑双赢的演出或许给出了启示——真诚的创作从不拒绝市场,我们只能以更智慧的姿态完成价值传递。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