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秋月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23 21:02:15
当岳麓山渐成鹅黄嫩绿,当橘子洲的绿柳甩出长长的枝条,春的气息再次笼罩三湘大地。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他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两条链”又提出了新要求,“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湖南如何“舞”好创新链、产业链这“两条链”?又如何促使“两条链”“无缝对接”?辛小湘来说一说。
创新链突破:科创平台撑起“四梁八柱”
从颁布《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到建设湘江科学城,从实施“4+4科创工程”到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从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科技创新高地5大标志性工程到四大实验室的相继建立,湖南始终以抓创新抓发展。
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全球领先、国内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试运行,“4+4科创工程”全部实体化运行、并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新增研发机构1178家;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57%、居中部第2位……
2024年,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竣工验收。田超 摄
科研平台持续发展。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3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达3家、居全国第2位,湘江科学城新引进落地研发平台30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科技攻关加速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核心技术20项,创新“首台首套首创”产品18个,大型民机起落架交付量产、国内首台智能重载电力机车上轨运行。
科创成果高效转化。在湘高校技术合同本地转化占比超50%。国家“杰青”“优青”持续增加,国家级科技人才突破1000人。
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大数据的算力,从人类细胞到产业智造,更多的“金种子”正在三湘大地茁壮成长,更丰富的创造力正热情迸发。
产业链升级:向“智造强省”奋勇跨越
湖南产业链的建立、发展、升级并非一时之力,可谓久久为功。
自2020年确立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以来,湖南构建起“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套工作机制”的推进体系。
2023年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了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
2024年,湖南省加快“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出台《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机制方案》,提出围绕11个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增长点分设工作专班,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增长点。
2024年,湖南有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新能源汽车产量95万辆、占全国份额的9.5%,北斗规模应用产值增长33%,音视频产业突破2500亿元大关,绿色智能计算产值增长1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湖南持续深化产业链的战略定力。
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SA750U,是湖南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产出的成果。徐行 摄
可喜的是,传统产业链焕新与新兴产业链崛起的双重变奏正在三湘大地上演。
传统产业链“链”上智能化,“链”上科技范:娄底形成以钢铁新材为主导的“1+X”特色产业集群;岳阳以己内酰胺生产研发基地推动新材料产业升级;长沙以岳麓山实验室为支撑锻造民族种业的“湖南芯”……
新兴产业链“链”出竞争力,“链”出新动能:2024年,比亚迪电子二期建成投产,邵虹基板玻璃项目第二条生产线点火,中车时代IGBT项目开工建设,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新晋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汽埃安、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
当湖南的工程机械走俏非洲市场,当湖南“新三样”产品出口逆势飞扬,当邵阳的箱包产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湖南正以产业链的生长曲线描绘着自身的发展曲线。
“两条链”无缝对接:系统跃迁的湖南实践
“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在2024年两会期间,来自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宇亮在发言中提到。
面对这样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过去研究和生产是‘两张皮’,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过去高得多了,特别是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要快马加鞭,把激励、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
湖南也正是这样促进两条链“无缝对接”的。在2025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科产融合”,深化“五首”创新产品应用,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
目标的实现需要可行的方法,湖南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实现路径:
拆除政策的“篱笆墙”,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见”。2024年8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科技委办公室正式挂牌,负责系统做好科技“统筹”这篇大文章,形成大抓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湖南省又先后出台《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和《湖南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指标体系》及3个操作指引,提出强化高校成果转化导向、初始权益分配改革、支持高校设立持股平台等措施,激励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登高”能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正不断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将为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
伴随着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建设,长沙重大攻关需求100%来自企业,超60%由企业牵头实施,并在高性能智算模块及整机、量子绝对重力仪等未来产业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据统计,2024年,湖南305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居全国第八。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1000亿元,占全社会比重达81.9%。企业牵头承担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2项,占比超65%。
强化“投资于人”,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湖南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把教育长板引向产业,切实打通产才融合渠道,推动更多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
3月17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强调,推动人才政策、人才工程、人才项目实施与教育、科技衔接联动,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引进培养同时服务于企业和学校院所的“两栖型”人才,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资源统筹机制。
提出引进培养“两栖型”人才,其实就是通过产学研的融通创新,让人才既可以从实验室走向企业,也可以从企业走向高校,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无法同频共振的难题。
3月18日上午,湘江科学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36个优质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约415亿元。
“投资于人”湖南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今年两会期间,在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再次邀约:“我们欢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到湖南来创业。”
的确,湖南众多高效能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集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投资基金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制度性保障,让全国大学生“背双肩包来湖南创业”成为可能。
为了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湖南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线上线下常态化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校企合作专家清单,为推动校企精准对接提供信息保障。截至2024年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已征集重点企业技术需求2011项、校企合作专家团队2324个,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15个、合同金额4.76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将新增产值超160亿元。
株洲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6分钟,也许刚够冲泡一杯奶茶,在中联智慧产业城却足够下线一台挖掘机;人员减少80%,效率和质量却提高30%,博世长沙全球“灯塔工厂”跑出了新的加速度;200多台具有“数字大脑”的机器人在长沙三一重工18号工厂内熟练地将一块钢板“变成”一台泵车……这片流淌着楚墨湘韵的三湘四水,更奔涌着智造的时代浪潮,而“两条链”正是这浪潮奔涌的“源头活水”。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