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法院巡回审判破解十年土地纠纷

    2025-03-21 14:34:18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刘俊佐 3月7日,临武县人民法院楚江人民法庭将巡回审判搬进村委会,通过“法理情”交融的温情司法,不仅让18户村民足不出村领到拖欠租金,更在春耕时节为基层社会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三月的谷富塘村乍暖还寒,矛盾调解室内的法槌声却格外清亮,楚江人民法庭将流动法庭搬至村民家门口。这起纠纷的根源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谷富塘村将30亩农田整租给被告石某做农业开发,双方约定租期30年,分3次付清租金。第一期租金石某能按约支付。然而,石某在农业开发时碰到了政策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第二期租金自2021年就未能支付。村民没有收到土地租金,土地也无法收回耕种;石某也在前期投入了大量成本没有收回,现在也是有苦难言。双方因为租金和由谁再继续使用土地的问题多次向村委和乡镇反映,均未能得有效解决。

考虑到涉案人数较多、当事人多为留守老人,且正值春耕时节,为了不误农时,临武法院楚江法庭联合西瑶乡党委、政府,采用巡回审判方式解决纠纷,同时带上了《土地流转风险提示手册》,通过以案释法给作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谷富塘村村民上一堂“法治课”。

“既要做定分止争的裁判者,更要当农耕文明的守护人。农民土地租金要保障,春耕备耕更耽误不起!”主审法官道出此案审理的三重考量。

通过公开开庭审理,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最终采用“分期支付+自愿续约”的解纷方案:原告18户村民对租金自愿做一定让步,被告当庭支付2025年前的租金欠款,对于后续租约,允许村民自主选择续签或复耕。这种“放水养鱼”式的调解策略,让当场收到拖欠租金的村民们笑逐颜开,也为承包方留存了生产周转空间。

“以前打官司要去县法院,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搞好了,对于这个结果大家表示很满意。”村民石某的感慨,折射临武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该县法院联合调解组织通过“村调解室首办、乡调解员精调、县联合调解兜底”机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其中土地类纠纷调处成功率高达95%。

临武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小平介绍,本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深入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构建“网格预警-下沉接访-专班研判”三维治理体系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在全县13个乡镇、园区设立“法官微工作室”,推动82%的矛盾纠纷通过非诉渠道化解。

组稿:刘建军

责编:曾雨田

一审:曾雨田

二审:李翔

三审:周智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