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3-17 09:39:58

乌川等你来——读刘义彬生态散文《云上乌川》有感
文|李海燕
《云山乌川》是一篇生态散文,原载2024年第6期《创作》杂志,入选“中国2024生态散文榜单”。全文有六个小标题,分别是“并非最美的风景”“一壶醇香”“生命之湖”“拔节的声音”“守护者”“白石尖上的眺望”。从初冬的乌川入手,以乌川山顶白石尖上的眺望结束,既有首尾的呼应,也有对乌川由来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中间穿插了乌川得名的缘由,困难时期对百姓的庇护,乌川湖的形成,以及乌川人对乌川生态的坚定守护,从历史、人文、自然等角度给我们呈现了厚重底蕴如仙境一般的乌川美景。
文章有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作者刘义彬本来就出生于乌川周边,他将个人的情感糅合在历史叙事中,在散文中穿插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往事纪实,并将这些糅合在现实的描绘中,使得散文具有时空交错的厚重感。“乌川”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地多蓝靛, 蓝靛将溪川染成乌黑,故名乌川。水量巨大的乌川湖生成于48条大溪水,而那48条大的溪水原来是乌龙携滔天巨浪从乌川山的峡谷中腾空而出,原来乌川如此神秘莫测而有章可循!乌川在战争时期对于百姓的庇护,是大自然对人们的原始馈赠。乌川湖,是周边乡民们用血和汗水浇筑起来的生命之湖,它既盛满了沉甸甸的往事,又用它的沁凉滋润着周边一代又一代人,默默地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寸进步。
文章中饱含了浓郁的乡土情怀。这里是作者的家乡,云上乌川并非在云上,却有着超乎仙境的美。这种美不只在枯山瘦水的秋冬,也不只在缤纷五彩花开树绿的春夏,而是储存在作者几十年的记忆里,贯穿他一生绵长的思念。不同的季节总有着不同的风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乌川的美,这样的美来自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更来自对于乌川的山山水水深厚的感情。时局动荡或经济困难时期,乡民们欣喜于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自给自足:躲进乌川靠山吃山,建房不愁梁,煮饭不愁柴,炒菜不愁油,乌川简直就是平原人心目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大山的闭塞曾经给乌川人带来贫穷的阴霾,很快被盛世吹响的脱贫攻坚号角所吹散,大自然的包容和无私馈赠又令那些曾经走出大山的人,怀揣着梦想重新回到了家乡。围绕在乌川湖周边的农家乐,掩映在乌川山中的漂亮民居,让我们感受到了乌川人的殷实和恬淡,听到了乌川人生活拔节的声音和奔小康的悦耳号角。
文章关注的核心是乌川的生态环境。宽阔的公路带来了乌川人宽阔的眼界,宽阔的就业渠道成就了一群耕耘在深山却心存诗和远方的农人。农村的发展前提下生态应该怎样保护,乌川人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国家关于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和执法力度日渐加大后,支书李星高带领乌川人,守护着这片山林,让乌川山的生态完整性不亚于原始森林;当乌川湖被承包的养殖户夜间偷偷将碳铵、牛粪等投入乌川湖,急功近利让湖水的颜色变黑,当厨余垃圾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湖中,还是以村支书为首的乌川人强烈呼吁奔走,才有了如今澄碧静洁、饮用水一级的湖水;也是李星高等乌川人站在绵延十里的池杉树下誓死阻止,才有了而今春天嫩绿、夏日浓荫、秋天红火、冬日傲骨的生态示范林!乌川一泻抱村流,青山绿水处处幽。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脚下的大地在倾听;当我们追逐梦想的时候,自然的呼唤也在回响。正是有了如李星高一样的农村人的守护,才有了这生动铺陈着的满目葱茏,陶诗中的田园意蕴,才有了悄悄流动的五色缤纷下的绝美家园。
文章的语言极富张力。平实的叙事里,节奏和缓,娓娓道来,却饱含着深情。乌川湖的建设在父母那一辈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烙印,这既是家乡人改变命运的拼搏足迹,也是足以慰藉那一代人灵魂的骄傲。灵动的比喻里既透着一种野性,也透着一份闲适的美。且不说那些树呈现的黄的红的色块,单是乌川湖嵌入大山深处,像青白蜈蚣在缓缓爬行,如深海大鱿鱼伸出粗壮亮眼的触须,使人站在薄雾朦胧的开阔水面边,便有了踩着白云飞翔的幻觉。初冬湖中被水浸润过的褐色边沿如年轮展开,湖边山峰上红色的屋顶,青翠的树木、盛开的山茶、金黄的柚子,无处不展示着乌川的美,以及乌川人的殷实和散淡。
这乌川山,山高林密,四时之景、人文底蕴让你向往;这乌川湖,澄澈静谧,虽有沧桑,却旺盛如新。当我们对天地怀有敬畏之心,善待大自然时,我们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厚爱和馈赠,我想,这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人与自然之间最和谐美好的相处之道。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