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5 16:29:0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易丹 谭媛
3月12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小海晏村满是团圆的喜庆。在鞭炮声与亲人喜极而泣的泪水中,走失36年的李红仙终于回家。桌上摆满了她少时爱吃的家常菜,亲人们围坐,一起诉说着36年的思念。这场跨越时空的团聚背后,是一段漫长曲折的寻亲故事。
产后离家漂泊,救助站成重生起点
1989年,因产后抑郁成疾,李红仙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家人登报寻人,却始终未果。2016年,湖南公安系统在涟源市辖区发现正在乞讨捡食的李红仙,经人像比对无法确认她的身份信息,于是送至市救助中心。由于长期流浪,她身患多种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9 年间,在涟源市民政局的帮助下,她战胜了乳腺肿瘤,历经 7 次化疗得以康复,精神状况也逐步改善。
科技+乡音,破译身份之谜
9年间,李红仙的寻亲之路远比治疗更为坎坷。涟源市救助中心在全国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系统、头条寻亲、电视台、各省市报刊媒体发布寻亲启事,都石沉大海。但涟源市民政局从未停止她的寻亲工作。先后与全国公安、抖音公益等寻亲组织合作,搭建“万家团圆” 寻亲工作室。不断通过与抖音志愿者互动,开通微信、抖音寻亲账号,录制她的寻亲视频全网传播收集信息,还邀请广东 “让爱回家” 志愿者协助,多次请公安进行 DNA 分析,但因李红仙乡音混杂(疑似涉及广东、福建、湖北等多地口音),始终无果。
2025年2月,在李红仙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能够与他人短暂沟通交流的情况下,涟源市救助中心再次邀请全国寻亲资深志愿者助力寻亲。用卡片引导李红仙发音以辨乡音,因她长期流浪,乡音模糊难辨,志愿者皆无法识别。
工作人员再次反复向全国各大寻亲工作群与平台推送当天录制的乡音辨识视频。转机突现,在全国救助站寻亲工作群里的云南晋宁籍工作人员王云华,辨别出李红仙读念数字卡片的口音酷似家乡方言,并联系涟源市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再次与李红仙视频连线进行乡音甄别,遂联系老家村干部走村入户走访排查,当地救助管理机构也积极辨识,最终锁定其真实身份为昆明市晋宁区新街海晏村走失人员。
千里护送归乡,重启人生篇章
确认身份后,涟源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智军部署护送工作。3月11日,在两地民政、公安部门接力保障下,漂泊半生的李红仙终于重返故土与家人团聚。当地区、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前来对接,持续跟进其生活安置,助其适应新生活。这场历时36年、横跨多省的寻亲行动,见证着基层救助机构与民间力量的执着坚守。 如今,李红仙结束漂泊回到家乡。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将幸福与安稳地度过余生。
责编:李梅花
一审:李梅花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