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2 21:41:09
文丨陈向科 李丹凤
湖湘农耕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湖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用具的不断发展上,更深刻地影响了湖湘人民的性格气质、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
湖湘农耕文化以其质朴性、保守性以及刻苦耐劳、重实际等鲜明特质,与湖湘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湖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同时,湖湘农耕文化也是湖湘文化农耕文明基本属性的具体体现,对理解湖湘文化的本质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湖湘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与演化,至今仍以其独特魅力影响着湖南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现代转型不仅是文化的革新,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展现出多重深远价值。
第一,思想解放,突破历史桎梏。湖湘农耕文化摒弃了传统等级观念,以法治为基石,为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提供制度保障。其进一步激发了民间资本与创新的动力,引领湖南经济由“政治主导”模式跨入“市场经济”的新纪元,极大程度地释放了经济潜能,加速了社会观念的革新,为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新的活力元素。
第二,文化重塑,增强区域竞争力。湖湘农耕文化在转型中既保留了“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核,又有效剔除了农耕文明的封闭性,汲取了沿海地区的开放合作精神。这种重塑增强了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在全球化浪潮中,湖南更加自信地展示独特魅力,与世界深入交流,共同书写现代化新篇章。
第三,制度创新,构建公平市场环境。湖湘农耕文化的转型致力于构建法治化、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大幅减少权力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通过削弱权力干预、强化市场规则,湖南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一转变重构了社会关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发展机会,推动了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实践融合,培育新型工商文化。湖湘农耕文化转型中,实践融合培育了新型工商文化,将进取精神与现代开放、创新理念相融,既保留湖湘人优秀品质,又注入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这种文化形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界的竞争力,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物质世界与生活价值的关联,如王船山所言,突破了传统儒家对物质的轻视,为后续政治与经济变革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虽然湖湘农耕文化对于当代发展具有很多价值,但是其当代转型也面临障碍,如传统惯性、资本无序扩张、社会不公及文化独特性与竞争力保持等多重挑战,需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
湖湘农耕文化的价值转型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思想启蒙、制度重构、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维度,打破农耕文明的心理结构惯性,实现“创造性破坏”,促进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思想层面,推动湖湘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湘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其现代转型的关键,在于融合传统与现代,弘扬其内在价值。深入挖掘湖湘农耕文化中的智慧与精髓,如勤劳、互助、和谐共生等价值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湖南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新化紫鹊界梯田的自流灌溉系统更是展现了湖湘先民的智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研究农耕文化的珍贵样本,也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宝贵启示。
同时,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鼓励跨界融合与创新思维,将湖湘农耕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等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制度层面,制度重构是湖湘农耕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一环。制度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保障机制,其重构不仅涉及文化政策的调整,更关乎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建立健全湖湘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制度体系,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转型的目标与路径。同时,完善文化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防止文化资源的流失与滥用。
此外,还应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文化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湖湘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型,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文化治理模式。
在实践创新层面,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业路径是湖湘农耕文化价值转型的重要方向。实践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更是对现代文化产业的深度挖掘与拓展。
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湖湘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同时,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与资源,形成文化创新的集聚效应。
通过举办文化创意大赛、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激发文化创意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此外,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开发具有湖湘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与产品,提升文化旅游的体验感与吸引力。
最后,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文化出口、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让湖湘农耕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湖湘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系统工程,不仅关乎湖南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更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探索与实践样本。未来,湖湘农耕文化将继续在思想启蒙、制度重构、实践创新的交互作用下,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独特的湖湘智慧与力量。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