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江西|石门村:红色沃土上的绿色传奇

胡康林 邹锦兴 朱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5-03-09 18:44:30

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 胡康林 邹锦兴 朱烨

从一片草木凋零的树丛中看到“林深叶茂”,这是63岁的俞旺金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为纷至沓来的游客带来的一场“奇幻”之旅。

婺源县的石门村,一直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每到秋冬,成片的古树林也会变得萧条和沉寂,尽管如此寡淡的时节,依旧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这,始于2012年那个改变石门村命运的发现——全球仅存200余只的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将这里选作了繁育家园。而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考察,更是让石门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守护:蓝冠噪鹛是生态和谐的最好见证

清晨六点半,第一缕阳光掠过婺源县石门村的千年古樟,洒在飘着薄雾的星江河上。

河两边,三三两两挎着鲜蔬的村妇陆续到来,两只水鸭掠过河面,荡起阵阵涟漪,和岸边撒下的波纹交叉着画着圈。

冬末的石门村就这样醒来。渐渐地,红日跃过山头,石门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俞旺金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俞旺金是一位退休老教师,早年,他发起“大手拉小手”的护鸟行动,经常带着学生到水口林观鸟护鸟。退休后的他,仍然坚持护鸟,还免费为来村的游客进行讲解,成为石门村护鸟队的队长兼义务讲解员。

“蓝冠噪鹛很爱干净,每天要在溪水里洗两次澡,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很苛刻,通常在婺源特有的水口林里栖息。”俞旺金对蓝冠噪鹛的习性了然于胸。

虽然3月初的水口林还没见绿,但俞旺金的讲解,总是能把人带进那“枝繁叶茂”的丛林里。“有一次在枫杨树上有一群蓝冠噪鹛,跳来跳去,好像跳舞一样,整个树叶都在动。”

说着,俞旺金还是抑制不住地笑着。

水口林不仅是蓝冠噪鹛的家园,也是石门村生态和谐的最好见证。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栖息地,石门村采取了多项措施。自2009年起,婺源县全面禁伐天然常绿阔叶林,并打造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蓝冠噪鹛的繁殖地均被划入其中。

此外,石门村还组建了志愿护鸟队,开展常态化巡护,确保蓝冠噪鹛的安全。

作为护鸟队的队长,俞旺金带领队员们每天值班巡护,宣传护鸟知识和政策。在蓝冠噪鹛繁殖期间,他们还会在栖息地周边拉起隔离线,避免打扰鸟儿们的生活。

俞旺金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蓝冠噪鹛,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鼓舞: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俞旺金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石门村生态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蓝冠噪鹛的风采。

2023年10月,这个地处婺源县秋口镇、因蓝冠噪鹛而声名大噪的小村庄,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村考察,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石门村的乡亲们都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他们依托蓝冠噪鹛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打造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和多元化的旅游业态。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观鸟、赏景,还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家美食、入住特色民宿。

“现在基本上每天的游客都达到800多人次,高峰期能有8000到10000人左右,老百姓的民宿一年收入能达到3万到4万左右。”石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庆华说,石门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增收。

展望:红色沃土上书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如今,走在石门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白墙青瓦的农房错落有致,村口的小摊上整齐地摆放着绿茶、菊花、水果等农产品。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俞旺金说:“这个环境更好了,村里人气也更旺了,我们好多年轻人都回乡创业,做起了民宿。以前只有3家民宿、农家乐,现在发展到了47家。”

这一数字的增长,不仅仅是数量的飞跃,更是石门村走向繁荣、村民走向富裕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春天赏樱、夏日观鸟、秋日晒谷、冬夜围炉,四季更迭中,石门村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编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旅行记忆。

“我们还会开设茶园和增加一些娱乐设施项目,能把游客留得住。”王庆华说,石门村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石门村的成功,是江西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红色土地上,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与脚步。

贵州日报链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江西|石门村:红色沃土上的绿色传奇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