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06 17:39:23
祖坟争议生嫌隙 法院调解止纷争
“真没想到法官会专门跑我屋里来,把法律条文解释得明明白白,把人情道理讲得透透彻彻,我这心里一下子就敞亮哒!”多年的祖坟纠纷,竟被法院一朝化解,当事人满是感慨。
近日,慈利县人民法院通津铺法庭法官,驱车40多公里前往当事人家中,针对一起因墓地而起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开展了一场“判后答疑”工作。此举正是为了写好审判“后半篇文章”,以极为“接地气”的司法服务,成功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也因此收获了当事人的连连称赞。
案件虽结仍存惑 法官暖心再登门
“曾庭长!我而今硬是想不明白!”
“你莫急哈,明天到屋里来,当面给你解释清楚。”
1987年,吴某某在张某某的爷爷坟墓前方修建房屋。吴某某在居住期间,认为屋后有墓地感到害怕,故意用岩石、砖头等将坟墓堵住,导致张某某无法祭拜。多年来,双方为此多次发生冲突,矛盾不断升级。2023年3月,经通津铺法庭调解,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然而,案件虽依法调解完毕,但承办法官在回访时发现,被告吴某某对调解书中部分内容存在理解偏差,若不及时解决,后续履行可能会进一步激化邻里矛盾。为从根本上化解纠纷,防止“一案结多案生”的局面出现,法庭果断决定启动“判后答疑”机制,前往当事人家中实地走访。
田间地头听民声 答疑解惑零距离
在吴某某家的前屋场,法官搬来板凳,与当事人围坐在一起,对照调解书详细阐释法律效力,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清法理、事理和情理。随后,法官又前往墓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
“吴伯,您把人家祖坟围起来,从法律层面看,这属于侵权行为;从人情角度讲,不尊重逝者,也容易得罪后人。”
“换句话说,吴伯,丧葬礼仪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首先要人和气了,才能更好地顺应天时,考究地利,您说在理吗?”
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双方终于放下成见,握手言和。被告吴某某当场表态:“之前是我太固执了,现在明白了,我马上整改!”
司法服务“沉下去” 群众满意“提上来”
“很多人觉得法庭处理的都是小案子,像修路占地、围墙影响房屋采光,有的诉讼标的可能就几百块钱。但再小的案子,在当事人心里都是头等大事,几百块钱可能是老人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每个案子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热切期盼,每一份裁判都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通津铺法庭庭长感慨道。
考虑到许多农村当事人诉讼能力相对薄弱,裁判后容易因理解偏差产生抵触情绪,案件绝不能“一判了之”。法庭通过“判后答疑”机制,主动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提供贴心的司法服务,帮助他们理解裁判文书,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让司法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此次“判后答疑”是通津铺法庭践行“如我在诉”理念的缩影。近年来,慈利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把司法服务做到群众家门口。通津铺法庭针对农村常见的邻里、家事纠纷,打造“香樟护和 枫桥新章”司法品牌,创新采用“联合调解+现场答疑+判后回访”工作法,带案下乡、以案释法,化解群众矛盾。2023年以来,法庭开展巡回审判等便民服务347次,案件自动履行率提升82%,同类案件发生率下降32%,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刘权)
责编:洪志
一审:洪志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