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邦平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03 20:44:36
文/向邦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类文艺作品。近读湘西苗族作家梁厚能先生历时十二载创作的50万字乡土文化散文集《一方水土》,心灵触摸到字里行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浓浓乡愁。
这方水土养育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
厚能先生笔下的“一方水土”,从梁家寨出发,一步一步扩大版图:梁家寨—古道溪—桂塘坝—湘鄂渝交界的三省市边地—武陵山区……
梁家寨,乃厚能先生的出生之地,一个纯苗族古村落。自从始祖天璋公康熙年间来到这里扎根,繁衍生息。“距今逾三百多年,成为当地旺族,已历十二代,子孙达三百余人。”
古道溪,是一个土家苗汉杂居的行政村,有“13个自然村寨”“杜、王、肖、梁、李、田、张等十多个姓氏”。
桂塘坝,地处湘鄂渝边陲,自古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是一个土家苗汉杂居的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近90%,苗族51%,土家族38%,是全县苗族人口最多的乡镇”,有龙、梁、符、吴、张等苗族姓氏。
湘鄂渝边地,历史上曾经分属重庆酉阳冉氏土司、湖南永顺彭氏土司和湖北来凤漫水向氏土司之境,以土家族为主。
武陵山区,一个土家苗汉等多民族的杂居之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为本地人),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方水土;三四千年前蚩尤和黄帝涿鹿之战后,苗族祖先从中原地区迁居到这方水土;青铜器—宗周钟、伯㦰父记载:周朝时期,武陵山区的土家族祖先就同中原汉族祖先有着密切的交往。历史早已证明,这方水土养育了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
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在这方水土上交往交流交融
厚能先生笔下的“一方水土”是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千百年来,土家苗汉等多民族在这方水土上繁衍生息,“这里三省边地文化与多民族文化双重融合”。
在这方水土上,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之间互相通婚,婚姻成为土家苗汉等多民族在这方水土上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土家苗汉等民族之间、湘鄂豫三省市之间,由于婚姻、习俗共通,民族界限甚至省市界限越来越混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密切;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书中写道:“街上有一户向姓人家,其三个儿媳分别来自湘鄂渝边区不同民族。”“我的母亲是重庆人,两个姑姑和姐姐、四个堂妹均嫁到重庆,两个婶娘一个是重庆的,一个是湖北的。”哭嫁歌、山歌、三棒鼓、摆手舞、西兰卡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方水土上土家族苗汉等民族共同的习俗,成为这方水土显著的文化标志。
读者在书中会发现,现代社会里,文学和篮球是这方水土上的两颗耀眼明珠。“双景村的蔡测海,是闻名全国的土家族作家……在他的影响下,这里近年走出了黄光耀、王爱、梁厚能、火树、彭承忠、向宏恩、杜国平、田玉芳等一批中青年作家”,他们以“这方水土”为题材创作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情怀融入这方水土。
“春节农民篮球运动会,已举办了40届……现在四坝社区队的实力敢挑战任何一支县队,桂塘镇队的实力敢挑战湘西八县市联队。”(《桂塘篮球传奇》)篮球场上,更是充分体现这方水土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大力量。在这方水土上,无论文学还是篮球,皆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清朝末民国初,这方水土曾是湘鄂渝边区的汉戏发源地,被誉为“汉戏故里”。因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方水土上的汉戏后来在鄂西的来凤、咸丰等地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土家族元素的南剧,南剧现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这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水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如大山里的野果,比比皆是,香甜鲜美,暖心动人。
桂塘坝地处三省交界处,“边界一直扯不清常,村民为争夺地界经常打架扯皮……彭君宪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威望妥善划定了三省边界,平息了事端。从此,三省边区人民世代友好。”嘉庆版《龙山县志》记载:“雍正间,明溪里,西界四川,北界湖北,三省接址纷无定处。悉凭君宪为之画一。”(《二隥岩:最早唱响汉戏的边陲古寨》)
重庆可大的“五板船”,是湘鄂渝边区村民在土家族母亲河酉水岸边集资修建的古码头,也是古代边区民族团结的象征。“在捐款名录中,老红惊喜地发现他们二隥岩彭氏先人的大名,叫彭应榜,捐银十六两,为捐款数额之最。”重庆人修码头,湖南人捐款,且数额最多。处邻隔近,不分彼此,亲如一家。“作为桂塘坝人,我对这位远逝的老乡由衷地钦佩,也因他而感到几分自豪。”(《五板船:酉水左岸的众省码头》)
“湖北卯洞公社书记夏卓友与桂塘公社书记尚天泽”用苞谷酒写下“你上我下,一笔一画,湖南湖北,支援很大”的民族团结佳话;彭君宪的后代,“爱管闲事的土老百姓”老红本着“大家都是边邻处境,要互相谅解,以和为贵”的天地良心,化干戈为玉帛,成功调解一个个边地民间纠纷;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桂塘坝每年春节都要举办边区篮球赛,重庆、湖北的比邻乡镇村寨皆踊跃组队参加,热情为桂塘捧场;酉水河边的湖北百福司每年端午节组织龙舟赛,本为“旱鸭子”的桂塘坝人总会组男女两队去凑热闹,不图名次,只为兄弟情义。
山河万年,时光汤汤。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在这方水土上交往交流交融,休戚与共,团结互助。这方水土成为边区民族团结的典范。古道溪村、桂塘(坝)镇、龙山县及边地兄弟县、乡镇及村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98年,厚能先生曾陪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3名记者专程到桂塘坝采访边区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乡愁在这方水土上生长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乡愁如春天的野樱桃花,在这方水土上灼灼生长。
乡愁在土家山寨里生长。苦达岭、下且盘、母尾、索代、宇乐府(湖)、可立坡、道坑、英里沟、茶岔溪、舍米湖……这一个个土家语地名里留下厚能先生一长串美好回忆。“村里那些熟悉苦达岭根古的老人们……在火坑里烧起旺火,备好茶饭,只等我们的到来。”苦达岭的村民主要由湘西土家族大姓“田彭向三姓构成”。在苦达岭,厚能先生一行享受到土家人的真诚和热情;舍米湖,在这个古老的土家山寨里,“美丽的火焰”燃烧几百年,土家摆手舞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走进厚能先生的心坎;英里沟狠人王仕辉老师大器晚成,他本是一个乡村教师,退休以后深研省级非遗项目土家竹雕,耄耋之年终成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虽然年近九十,他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技艺精湛。王仕辉老师曾经是厚能先生的小学老师,名师出高徒,师生二人双双在这方水土上充狠,创奇迹。
乡愁在苗寨里生长。梁家寨父老乡亲们的故事,酿造出厚能先生酒一样的乡愁。先祖天璋公时期,为躲官兵追杀,族人“趁天还没亮便悄悄把年饭吃了,分头逃命”;父亲的鸭篙划出一道岁月的印记,普普通通的父亲在这方水土上留下几多辛劳、几多浪漫、几多传奇。当看到陪伴父亲几十年的鸭棚在村史馆里找到温馨归宿时,压在厚能先生心上的那块石头哗然落地,顿觉轻松欣慰;没有母亲的苗寨平添一份惆怅,多流几滴眼泪;过早离去的幺弟亮亮更是成为厚能先生心中柔软处永远的伤痛;还有,博龙满满、博荣幺幺、大姐、大哥、大嫂、五哥、高树、高万、高成……也还有,那只给厚能先生童年带来快乐和悲哀的名叫“沙和尚”的小鸟。
乡愁在繁华的集镇里生长。集镇一词在土家语里念“pa you”,汉语意思为“汉族居住的地方”。几千年以前,来自武陵山区外面的汉族兄弟,给这块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地区带来新气象。集镇成为这块水土上土家苗汉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载体。大溪口的后宫山下,“江西商人修建了万寿宫,两湖两广商人修建了湖广宫”。昔日“土家族聚集区”百福司的金丝楠木是闻名远近的“皇木”,集镇不远处的卯洞更是“千里酉水的第一自然奇观”。因此,明朝嘉靖年间,辰州同知徐珊在这里饱含深情创作了诗文集《卯洞集》,留下一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在桂塘坝、大溪口、百福司这些古镇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气息春风一样流淌。
乡愁在绿水青山间生长。那个白雪皑皑的夜晚,两河口一家乡村客栈里,一个红衣女子的热情从此温暖厚能先生几十年光阴。生活如此神奇,世间如此窄小,这个红衣女子后来成为厚能先生好友、同学老忠的婶娘。还有,那飞越乌龙山大峡谷的土家情歌,不时拨弄厚能先生心中那根琴弦。
在这方水土上,一绺绺情丝、一道道风景、一个个人物,皆成为《一方水土》里的鲜活素材。在这方水土上走过,乡愁属于厚能先生,属于边地文学采风“铁三角”里的老红、国平,属于广大读者,属于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乡愁,在这方水土上生根、发芽、长大。千年常青,万年飘香!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