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胜刚 湖南日报 2025-03-01 19:48:32
文/廖胜刚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棋局中,湖南正以“一带一部”区位势能激荡起国家战略叠加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为湖南跨越式发展指明方向。本文从地理势能、数字动能、生态效能、制度潜能四维向度切入,揭示战略支点如何通过要素重配与制度重塑激活区域经济新能级:当黄金水道的物流动脉与粤港澳数字浪潮在长株潭都市圈交会,传统工业基因在智能化改造中裂变出的新质生产力,生态红线框定的青山绿水通过碳汇交易跃迁为绿色资本,政务服务系统通过数据流重构政策响应链——这系列创新实践生动诠释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的湖南担当,为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协同推进提供实践范本。
一、区位优势聚合东联西拓战略势能,政策赋能与要素禀赋的双轮驱动撬动支点效应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湖南以其独特的时空方位诠释着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时代内涵。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横轴与京广通道的战略纵轴在此交汇,既是中国版图上的地理坐标,更是新发展格局中的价值枢纽。在新时代国家战略棋局中,湖南正以战略通道能级的提升,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演进中,建构起供需双向联动的循环密钥。
双重使命的叠加赋予湖南特殊的历史方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与总书记赋予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定位形成战略共振。当生态优先的绿色样本与产业升级的增长极在空间维度有机统一,在实践层面构建起生态价值与经济发展相融共生的辩证关系,湖南正探索一条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实践路径。
战略梯度的势能转化揭示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规律。生产要素向高势能区域集聚的客观趋势中,湖南通过“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的再发现,重构发展要素的空间组织方式。这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构想,成长为动能辐射的战略枢纽,以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催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质动能。
二、数字化转型重塑传统产业基因链,智能基座孵化新质生产力集群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论断在湖南的实践场域获得了立体化诠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阔图景中,湖南正通过多维度的创新裂变重塑发展动能谱系。当机械设备接入区块链贯通全球价值链、工业互联网平台重构制造范式时,智能制造的蜕变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线性增长逻辑,撬动着产业链整体能级提升。
生物技术创新带来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第三代杂交稻技术突破光温敏感限制,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重要论断。这不仅体现在产量的拓扑式增长,更在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造新种质资源库,为人类应对粮食危机贡献中国智慧。这种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嬗变,突破了“土地红利”边际递减的困局,重写着农业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长株潭自主创新走廊的协同创新生态,彰显着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当大院大所的原始创新、企业的集成创新与政府的制度供给形成有机耦合,创新资源在空间维度实现结构重组。在这种自组织创新系统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乘数效应得以充分释放,为传统产业蝶变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三、生态新机制重构天人共生逻辑链,绿色银行唤醒绿水青山的财富增殖密码
在重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湖南以制度创新重构生态价值的流通范式。东江湖流域GEP核算机制的全域实践,率先将山水林田的生态资产确权赋码,开创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操作路径,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要求形成战略共振。
“电动湖南”战略通过能源结构转型撬动产业文明重构,在锂电池回收梯级利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中,循环经济展现出几何级倍增效应。这种由绿色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形态跃迁,生动演绎着习近平总书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想,让清洁能源的物理转换与碳足迹的精准计量有机统一,实现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的能量守恒。
平江碳汇林业模式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补偿为核心,通过碳票交易、林地银行等制度创新,让农民在守望青山中收获财富。这一创新实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形成固碳增汇与共同富裕相互激荡的发展逻辑。生态资产的资本化运行,突破了传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创造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改善的乘数效应。
四、制度深变革再造政务服务响应链,精准施策构建战略落地的时空坐标系
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湖南正以制度创新催生“化学反应”,将治理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放管服”改革的螺旋式迭代突破了传统行政体制的物理隔离,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一件事一次办”数字政务中枢,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转化为制度集成优势。
“三高四新”战略的政策工具箱通过“量子纠缠式”系统集成,将财税金融、要素配置、创新激励等政策束形成叠加效应。正如总书记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湖南建立的多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与配套政策包的协同作用,使先进制造业税收突破产生“政策核聚变”效应,让制度供给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战略支点。
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平台创新重塑着治理共同体形态。在湘西十八洞村,“党群微网格+数字治理”模式将基层党组织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晶格节点”。当“屋场会”议事机制与“湘易办”掌上平台虚实结合时,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转化为治理创新的“智慧突触”。这种“国家战略地方转化”的治理逻辑,为新时代中部崛起与流域治理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湖南范本”。(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吉首大学教授)
责编:杨元崇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