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何以与贵州茅台、景德镇陶瓷同框?

    2025-03-01 08:58:50

日前,由工信部评定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出炉。

这可是实力十足的“国家队”,贵州茅台、景德镇陶瓷、海尔、太平鸟……既有历史经典,又有时代新品、潮流新锐;既有企业品牌,又有区域品牌,共计136个。

令人振奋的是,靖州茯苓名列其中。这是怀化此次唯一入选的品牌,也是湖南入选的6个品牌之一。

此前工信部曾公告称,建立消费品牌评价机制,组织有关单位从产品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文化赋能力等方面开展价值评价,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分批向社会各界、海内外市场推介名品优品。

同时,将对中国消费名品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名品企业融资需求,对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承载区域、重点企业提供支持。

由此可见,此次怀化的靖州茯苓是进入了一个难得的快速发展新赛道,让“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这句话更有底气。

靖州茯苓,这个曾藏在苗侗大地中的“土疙瘩”,何以与贵州茅台、景德镇陶瓷这些响当当的品牌“同框”?

01

“心无旁骛,一以贯之”是品牌打响之根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时,意味深长地谈到:“我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时,就很认同当地一些民营企业立足实业、聚焦主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做法。这两个地方的服装鞋帽企业比较多,现在有的已经引领国际潮流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十年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做这一行,从开始的来料加工到创立自己的品牌,现在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

多年来,靖州“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茯苓产业不断做强做大、茯苓品牌越来越响的前提。

靖州茯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岁月沉淀,是中药材瑰宝,是传统农耕文化和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铸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地位。

历史太久,暂不赘述。但看近些年的发展,便可见一斑。

▲茯苓加工贸易中心

春日的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在生产车间忙碌着,机器高速运转,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而在公司一楼仓库,几名工人正在忙着装车发货。

这是一家集茯苓菌种、茯苓鲜货和茯苓干货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负责人李焕国是一名“80后”返乡创业青年。他父亲曾经是茯苓种植大户,经营着一家茯苓加工厂,李焕国从小耳濡目染,也是一个小小的“行家里手”,在云南大学念书时就开始推广茯苓种植经验。

2019年,李焕国回乡创业,但他没想到,自己的产品之后迅速远销全国各地。

“我们的产品非常受四川、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消费者的喜欢,目前,我们还在源源不断收到来自各地的订单。”李焕国说,“靖州茯苓之所以能做大,得益于先辈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焕国口中的“先辈”,是被称为“茯苓大王”的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他从19岁开始投身“茯苓事业”,如今已年过七旬,一辈子都在与茯苓打交道,创下多个“全国之最”。

2009年,他选育的茯苓新品种“湘靖28号”获得成功,并研发了袋料栽培新技术、大宗道地中药材茯苓种植及产业开发关键技术,2013年,他将“湘靖28号”搭载神舟十号进入太空,并在太空育种成功。

2022年,王先有与李焕国结成师徒对子,倾囊相授,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前不久,他俩荣获湖南省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活动优秀师徒称号。

正是诸多像王先有、李焕国父子这样持之以恒、代代传承,靖州茯苓产业得以日益壮大。

——菌种繁育首屈一指。目前“靖州茯苓”菌种供应总量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全国茯苓菌种供应和创新种植技术标准推广中心。

——栽培技术独树一帜。首创“茯苓段木栽培技术、茯苓袋料栽培技术、松树蔸栽培技术、毛树蔸不断根栽培技术、嫁接栽培技术”五项专利技术,使菌种质量、接种成活率、结苓率、生物学效率和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交易规模全国领先。靖州是全国最大的茯苓交易集散地,年交易量鲜茯苓10万吨、干茯苓6.2万吨,占全国茯苓年交易量70%以上,出口(含转出口)量占全国茯苓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当前,靖州全县从事茯苓制种、栽培、加工、经营者达7万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代代坚持,“心无旁骛,一以贯之”是品牌打响之根。

02

链式发展思维是品牌壮大的翅膀

近年来,怀化着力构建“5+10”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夯基固本、快速发展。

靖州茯苓归属于中药材产业链,全产业链发展思维犹如一双强大的翅膀,带着生产、加工、交易齐头并进,茯苓产业不断跃迁。

梳理其高质量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成绩可圈可点。

比如,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综合产值快速增长。目前种植面积达20000亩;去年茯苓产业综合产值81.59亿元,同比增长27.8%。

比如,企业及经营主体迅速成长聚集。中国“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聚集茯苓加工企业156家,加工个体户3200户,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2024年年交易加工鲜茯苓10万吨、干茯苓6.2万吨,占全国茯苓交易量的70%以上,加工转化率100%。

全国茯苓及其制品电子贸易平台入驻商户2540多家、供应商198家、种植基地13个,检测机构12家,链接全国大中型中药材交易市场20个。茯苓产品出口新加坡、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6000万元。

▲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召开茯苓产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茯苓深加工产业集群成功获评“湖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十方九苓,七出靖州”成功出圈,逐步形成“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发展格局。

再比如,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自主研发“茯苓多糖口服液”“复方银杏口服液”2个全国独家新药和6个国药准字药品。茯苓作为食药同源食材,深受人们喜爱,与茯苓有关的110余种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畅销全球。

思路一变天地宽,全产业链思维让靖州茯苓获得加快创新发展。

——有力推动药食联动。进行食药同源产品研发,联合企业共同研发“茯苓七彩山鸡蛋”特色农产品,该产品经北京荷欣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显示,含有较高的茯苓酸。推出和侬民族酒店、同心圆家宴、武陵城酒店为该县第一批药膳推广示范点,研发药膳菜品60余种,积极谋划靖州药膳发布活动。

在中国村厨村艺大赛活动中,怀化市靖州茯苓美食队斩获“村厨金奖”“村艺金奖”两项大奖,靖州康源苓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茯苓面条荣获“特色名优金奖”。

——有序推动药旅联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入选湖南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舌尖美味体验之旅”。该县以“茯苓”为中心,充分挖掘靖州中药材历史文化内涵,串联茯苓产业科技园、补天百草园,开发中药材研学课程,逐步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路线和打造飞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融合”项目,丰富农业、工业、康养旅游路线。

靖州积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23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省、市技术创新载体33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获得专利2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重点培育了7家高新技术规模企业,助力园区企业研发出茯苓药品、食品、饮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

据统计,科技对主导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7%,成功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纵观近些年的情况,链式发展思路是一剂强大的催化剂,催生靖州茯苓种植、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全面开花,全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

03

国内有气场,国际有范儿

当然,靖州茯苓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是其“内外兼修”,国内、国际影响力使然。

近年来,靖州茯苓正成为国内国际市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八方宾朋齐聚中国茯苓之乡

2024年,靖州茯苓参加王府井论坛—新华网溯源中国(王府井)超级发布会暨健康消费发展论坛,“靖州茯苓”产品品牌代表“苓佳人”正式入驻溯源中国可信品牌矩阵。

今年2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大美中国 ‘豆立方’杯第二届国际烹饪艺术技能大赛”上,以茯苓、杨梅、山核桃为主食材的“靖州三宝羹”斩获药膳类金奖。

靖州茯苓先后荣获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茯苓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湖南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湖南道地药材公用品牌。“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连续两届全国性“茯苓大会”均在靖州召开,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在靖州召开。

2023年10月20日,2023第三届全国茯苓大会暨第六届武陵山(怀化)国际健博会在靖州开幕,举行了首届湖南科技创新论坛分论坛—茯苓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调研考察、非遗技艺及特色产品美食展示等活动,500余家医药健康企业参展参会。

在国际上,靖州茯苓品牌影响力也呈日渐增强的态势,全球化趋势明显。

一是国际推广范围宽。靖州不断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靖州茯苓”走向国际市场。

2024年2月由湖南补天药业集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在澳大利亚公布。

9月13日,第十一届全球湘商大会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交流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怀化大会成功发布《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对推动湖南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国外种植基地多。靖州将茯苓种植推向全国和世界,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建立200个茯苓种植基地,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南非两国大面积种植。

三是国际认证奖项高。2024年8月茯苓深加工产品(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卷、茯苓粉)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此次,靖州茯苓登上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可谓实至名归。同时,这又是新的发力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务实的靖州人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有链式发展思维加持,其前景将愈发美好,“好风凭借力,振翅上青云。”(来源:沅水号子)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