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何世华:当代影视行业“流量至上”逻辑与创作伦理之间的割裂——一评电视剧《难哄》

  湖南文联   2025-02-26 09:25:50

图片

当代影视行业“流量至上”逻辑与创作伦理之间的割裂——评电视剧《难哄》

文|何世华

图片

作为2025年开年第一爆款剧,《难哄》凭借同名网络小说的IP热度、高颜值主演阵容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迅速席卷各大平台,成为全网热议。然而,其光鲜的收视数据背后,却因存在大量有争议的情节引发了关于影视创作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激烈讨论,在引发全民热议的同时,精准映射出当代影视行业“流量至上”逻辑与创作伦理之间的割裂
原著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破镜重圆”“双向暗恋”的经典设定,积累了庞大的书粉群体。剧版在保留主线剧情的同时,通过强化支线角色搞笑互助这类喜剧元素,以及增加职场压力、家庭矛盾等现实议题,试图拓宽受众群体。然而,这种改编也暗藏风险:为追求戏剧冲突,剧中加入的性骚扰情节在9集内出现6次相关桥段。这不仅偏离了原著基调,使得原本清新温暖的故事氛围被生硬打破,还在无形之中传递出“受害者应宽容施害者”的错误价值观,将严肃的社会问题娱乐化、低俗化,消解了对性骚扰议题本应有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态度,实不可取。  

图片

导演瞿友宁擅长的唯美画面与氛围感运镜,确实为《难哄》增色不少。剧中男女主隔空对望的慢镜头、雨夜拥抱的浪漫场景,搭配白敬亭与章若楠的“颜值暴击”,成功打造了“现偶天花板”的视觉体验。例如,时隔六年的跨年夜,男女主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隔着车窗再次相见。这个场景,不仅是画面的绝美呈现,更是情感的浓烈碰撞,将偶像剧的浪漫氛围渲染到了极致。然而,当镜头语言过度服务于“甜宠”标签时,剧中对性骚扰情节的轻描淡写却显得格外刺眼。例如,原著中女主温以凡仅遭遇邻居敲门骚扰,但剧版改编为邻居趁妻子外出企图强奸她,台词“叫破喉咙也没用”“无依无靠没人管”完全是将女性置于孤立无援的绝境,尽显陈旧、恶劣的创作思路,将本应严肃对待的暴力情节低俗化、恶俗化处理。这种“以美遮瑕”的手法,暴露了创作团队在追求话题度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失衡。导演瞿友宁过往以《恶作剧之吻》《我可能不会爱你》等作品著称,擅长细腻情感表达,但在《难哄》中却因强化“男凝”视角引发争议——例如删减原著中保安介入的情节,刻意放大女主孤立无援的困境,被质疑消费女性苦难。  
这种矛盾折射出影视创作的伦理困境:唯美画面能否合理化对敏感议题的潦草处理?当镜头将暴力浪漫化为“英雄救美”的前奏时,是否无形中传递了“受害者需等待拯救”的陈旧叙事? 

图片

白敬亭饰演的桑延以“冰山融化式”演技赢得观众认可,其从“端着”到“温柔”的转变贴合角色成长线;章若楠则凭借柔弱气质将女主的自卑与坚韧演绎得颇具层次。在回忆母亲离世的重场戏里,她以颤抖的气声念出“我连哭都不敢出声”,配合手指无意识揪住衣角的细节,将隐痛演绎得极具感染力。但争议同样存在:男主初期“过于冷漠”的设定与后期深情的反差缺乏铺垫,而女主面对骚扰时的被动反应则削弱了其“独立女性”的标签。例如,桑延在温以凡遭遇骚扰时仅以冷眼旁观,直到危机爆发才突然转变,这种“为苏而苏”式突兀的“英雄救美”桥段,削弱了角色逻辑的连贯性。配角方面,老戏骨秦沛等人的加入虽提升了质感,但部分配角线工具人属性明显,只是为了强行搞笑或推动冲突,仍显单薄。  
《难哄》试图通过家庭矛盾、职场歧视等议题引发共鸣,却因对性骚扰的潦草处理被指“消费敏感话题”。女主温以凡在剧中连续遭遇邻居深夜暴力闯入、职场上司言语挑逗等各种性骚扰,这些桥段几乎全部服务于推动男女主感情线发展。此类设计将性骚扰简化为“虐粉”工具:通过反复刺激观众的情绪阈值,制造话题热度,却未深入探讨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或现实应对策略,与真实生活中受害者应有的理性处理方式背道而驰。

图片

相比之下,剧中关于“自卑者如何建立自我认同”“原生家庭创伤治愈”的探讨,因情感真挚而获得好评。这种割裂表明,创作者若仅将社会议题视为“流量密码”而非严肃表达,反而会损害作品的深度。
《难哄》的争议本质是影视行业“流量至上”逻辑的缩影 。一方面,其多平台同步播出、社交媒体营销的策略精准击中了年轻受众;另一方面,剧方火速删除争议镜头的“危机公关”,却未对价值观问题进行正面回应,暴露了行业在内容审核与伦理反思上的短板。若想实现IP改编的可持续发展,创作者需在尊重原著内核、满足观众审美需求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图片

《难哄》的爆红与争议,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观众对“甜宠”的需求与对现实议题的焦虑。它证明了优质制作与明星效应足以打造爆款,但也警示行业:若忽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再精致的糖衣亦难掩价值观的裂缝。或许,“难哄”的不只是剧中的爱情,更是创作伦理与观众期待之间的鸿沟。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