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丨“湘潭服务、相当专业”:一场从“拼政策”到“拼服务”的招商范式变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24 15:20:2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蒋睿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每一个城市的崛起,都离不开一场关于“服务”的无声革命。深圳以“时间就是金钱”的实干精神破局,杭州用“最多跑一次”重塑政务效率。而今日的湘潭,正以“湘潭服务、相当专业”的品牌宣言,掀起一场从“拼政策”到“拼服务”的招商范式变革。

1月23日,湘潭市召开“打造‘湘潭服务、相当专业’服务品牌”高质量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紧接着又出台《关于新形势下持续打造“湘潭服务、相当专业”服务品牌 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这一连串动作,充分展现了湘潭市委、市政府发挥招商引资工作在促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仔细研读《若干措施》,发现该文件聚焦“招什么”“怎么招”“强支持”“促落地”4个方面,提出18条措施。不仅是一张招商引资的“作战图”,也是一纸优化营商环境的“承诺书”。

今天,记者就好好带大家捋一捋《若干措施》的精髓和亮点。

一、“招什么”:锚定“长株潭一体化”,构建产业新生态

文件将“招什么”归纳为五大方向:以“一座城”理念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县市区(园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及找准定位做强特色产业。

文件开篇为何将“一座城”的理念置于首位?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多年来,“时空距离”不断拉近,民生事项办理逐步“打破边界”,产业基因中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一座城”理念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既承接长沙的科创溢出,又联动株洲的产业链条,借势“一座城”的澎湃力量,能聚集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湘潭。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4年12月2日,长沙天心经开区与湘乡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共建飞地产业园。这种“长沙智慧+湘潭制造”的组合,进一步推动两地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当然,除了借势,湘潭还立足自身优势,深挖内在潜能。

《若干措施》提出,将进一步重点围绕、更加聚焦“三优三特”现代产业体系,进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产业等新赛道,形成“老树新枝”的产业生态。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发挥长株潭高校集群的“智核效应”,构建“四链融合”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现代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明确要求各县区“特色化招商”,避免同质化内耗。这让人联想到浙江“一县一业”的经验:嘉兴南湖的集成电路、台州温岭的泵与电机、金华义乌的小商品……当湘潭的各区县因地制宜,深耕特色经济,或许将催生一批“小而美”的新产业。

二、“怎么招”:用产业链的“强磁场”,替代政策的“强刺激”

在以往,各地招商引资拿“税收优惠”“土地低价”为筹码,形成“政策洼地”效应。随着中央对“内卷式”恶性竞争叫停,招商引资该如何破局?《若干措施》给出了湘潭的答案——用产业链的“强磁场”,替代政策的“强刺激”。

好处在哪?

围绕核心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集聚,可以强化产业协同效应,降低企业物流、交易和技术合作成本,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数效应。

湘潭经开区的汽车产业故事颇具代表性。早年引入吉利汽车后,政府并未止步于单一企业,而是围绕整车制造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补链延链。如今,这里已汇聚舍弗勒、埃贝赫、地通、肇民等众多世界500强和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包括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在内的多元化布局,目标在2025年实现整车产量5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千亿。

用“湘情”撬动“湘资”是湘潭的另一项打法。过去的一年,湘潭通过举办“湘里乡情话发展—与湘商潭商面对面”走进大湾区恳谈会、“春暖湘商”迎新年联谊、与湘商“同跑春天里”等特色对接活动;开展“百名潭商”开展联络拜访行动,促成携创电机生产基地、君宁达食品产业园等标志性项目落地,打造了“湘商回归”的示范样本。

文件还提出“场景招商”这一新概念。湘潭将面向制造、金融、健康、零售、商务、文旅等重点领域,以更大的市场机遇开展“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加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场景开放。这种“以场景换产业”的逻辑,正在颠覆传统的“招商思维”。

三、“强支持”:专业服务全方位,力求极致无止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在湘潭被具象化为“湘潭服务、相当专业”的金字招牌。

文件中的“强支持”4条措施,既有“绿色通道”“容缺办理”提升效率的手段,也有税费优惠、人才保障的暖心之举。小到个体户大到龙头企业,都能享受到相应的优质服务。

去年11月26日,快点便利超市老板郭女士在湘潭高新区政务大厅咨询临时占道许可。当工作人员得知该超市计划2天后进行施工,直接将咨询件转为受理件,将“您来咨询”转变为“为您办理”前置服务。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后续资料盖章、现场勘察等流程均由工作人员“上门代办”,政务服务实现从“坐等审批”到“上门帮办”。

“强支持”还深刻体现在湘潭要素保障模式的转变上。

过去,土地、资金等要素往往“等项目来了再调配”,导致企业“望眼欲穿”。《若干措施》提出,要全面推动“项目等要素”向“要素等项目”转变。

今年初发布的《湘潭市2024年十大标志性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中,湘潭综保区针对韩国OSTech项目融资难题,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实现了金融与项目建设的同步推进,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通过一系列通过专业服务推动,项目4个月完成签约,3个月实现开工建设。

韩国OSTech株式会社相关负责人说:“不拼补贴、不拼优惠,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综合成本等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这里一流的营商环境,坚定了企业投资湘潭的信心和决心。”

四、“促落地”:全周期护航,让招商项目落地结果

招商引资最忌“虎头蛇尾”。《若干措施》的“促落地”部分,直击这一顽疾。

文件中“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服务体系”的机制设计,颇有互联网“用户思维”。通过发挥“亲商管家”平台服务作用,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项目。哪个环节"卡壳",立即亮红灯,“亲商管家”直接下场解决。而“力争全市新引进项目当年到位资金率达40%以上”的目标,则像立下一张军令状,倒逼服务从“承诺”走向“践诺”。

《若干措施》还紧盯县市区“一把手”,要求每月必须安排招商行程。这种“压力穿透式传导”,让“躺平式干部”无处遁形。同时,也能通过领导率先垂范,在全市形成全员招商的良好氛围。

招商如探险,难免遇险滩。唯有制度包容创新,方能激发“招商铁军”的锐气。

文件也明确了“三个区分开来”容错机制,鼓励干部“在合理范围内大胆创新”,破解干部“不敢为”的痛点,而突出贡献者的优先晋升通道则形成正向激励制度。这套“组合拳”,既培养了“狮子型”的干部,也让干部有了“容错盔甲”。

结语:

当下,招商引资区域竞争已进入“拼服务、拼生态、拼创新”的深水区。湘潭正以“专业服务”为舟,以“制度创新”为楫,在招商引资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湘潭出台的《若干措施》,不仅是对“招商内卷”的一次破局,更是向“服务型政府”的全面转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湘潭服务、相当专业”成为投资界的口碑标签,人们或许会想起2025年年初——湘潭用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回答了时代的叩问。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