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17)校园再无毽子飞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2-21 17:21:52

六十年代的小学生们,或许应当记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大家便会从教室里蜂拥而出,跑向空旷地,用当年自己特有的方式嬉戏打闹,男生们多为滚铁环与打陀螺,女生们则三五成群地或跳橡皮筋,或踢毽子。整个校园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而踢毽子无疑是当年女生们最受欢迎的娱乐,但四肢健全的女孩,几乎都有过踢毽子的经历。

毽子,也叫燕子,又称毽球,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毽子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 、绒线毽等。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

踢毽子,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踢毽与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个分支。据文物考证,蹴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其原始形态为用脚在地面蹭蹴石球相撞击。在古代,它是所谓“杂伎”、“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在古籍里又写作鞬、子、蹀。清人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一“鞬子”条载: “《吴氏字汇补》:‘毽,抛足之戏具也。’”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毽子的踢法甚多,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

一般而言,健子的踢法基本上分为三种: 第一是单脚更迭的各种踢法,有里廉、外廉、单提、瞭 踢以及左右相互更迭的合盘、顺风、摇鼓、穿花、架桥 等等;第二是跳跃的各种踢法,有单跳、蹦跳、踞跳、 蹶跳、提跳、踱跳等等;第三种是各种花式的踢法,也有拖枪、顶珠、耸膝、突肚、玉面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特殊的技巧表演,如背着双手踢、踩着砖头踢、头上 顶着水碗踢等。踢重技术上的好坏,我们可以从数字的 多少、姿态是否优美、行动是否进退如意、变化是否敏 捷四个方面来加以评价,判别优劣。

毽子,这个简单却充满魔力的玩具,是我们那个年代童年最忠实的伙伴。它用几片彩色的羽毛,一块铜钱大小的圆铁片,再加上几根细竹篾巧妙编织而成,轻盈而灵活。每当风起时,那羽毛仿佛也拥有了生命,随着我们的脚步跳跃、翻飞,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彼时孩子们踢的毽子,多为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因此,出现了不同种类和花色,一是菜毽子,那时候,农村人种菜在收割时,一般会把青菜的外围部分烂黄的菜叶剥下来,丢在一边。有人便把这些菜叶捡起来,用剪刀剪齐,将底部扎紧,再找一块碎布绕上几圈,增加底部分量,形成一个菜叶毽子。这种菜毽子轻,踢不出老远,更别说上下翻飞了。这种毽子只是临时的替代品,且不卫生,一场踢下来,每个人的棉鞋上粘了不少菜叶的污渍,而且还非常难洗;这种菜毽子还不太牢固,踢不了十分钟,菜叶就掉得差不多,无法再踢。二是纸毽子。所谓纸毽子,就是找来几张废纸,用剪刀一张一张地裁成片状,底部是用碎布包着的一块小石头。纸毽子小巧,轻快,但是也有弱点,和菜毽子一样,不太牢固,往往一场踢下来,就面目全非。所以大家会做好几个纸毽子,踢散一个,换一个,源源不断地补充。爱美的女生会在纸毽子上用水彩笔涂上各种颜色,踢起来就如同一只彩色蝴蝶,翩翩起舞,好看极了。三是布毽子,是用破布或者碎布做的。布毽子的制作也十分简单,从家里的笸箩里选几块零碎的布布片,包上一块铜钱或有些份量的圆金属片,再用绳子系紧,就算大功告成。布毽子比菜毽子、纸毽子结实,能踢出老远,唯一的不足就是它不如羽毛毽子那样漂亮吸人眼球,但这已经是最接近毽子的替代品了。最标准的毽子,就是鸡毛毽子。在那时,鸡毛毽子简直就是高大上的东西。只是鸡毛不大好找,想找鸡毛,就必须打听哪家杀鸡,而且还必须是公鸡,因为公鸡上的鸡毛色彩斑斓,光滑柔软,是做鸡毛毽子的最佳选择。那时候,农家穷,大公鸡是舍不得轻易杀的,除非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即便杀了公鸡,鸡毛也不会给你留一点,卖给上门收破烂能得几分钱呢。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卖给收破烂之前偷。有了鸡毛,再找个中间有孔的古铜钱,把鸡毛插进孔里,用旧布扎紧底部,这样做出来的毽子不仅漂亮大方,而且弹跳力强,耐久,能给我们整个冬天带来很多快乐。

踢毽子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锻炼。“膝若轴,腰如绵,纵身猿,着地燕。”意思是说,踢毽子时全身的肌肉都要放松,身体自然摆动,跳跃时要像猿猴般灵巧,落地时要像燕子般轻盈。可以单腿踢毽,也可以双腿对着踢,还可以从身后斜着踢。毽子踢起来,眼睛要紧紧盯着毽子,人的反应能力和灵敏度得到了锻炼。踢上一会儿毽子,感觉身体越来越轻盈灵巧,好像整个人要随着毽子飞起来一样。

不过,我们孩子时候的踢毽子,并没有上升到体育锻炼的高度,纯粹是一种娱乐,踢的花样也简单,至少,我所见的很简单,只是小女生用一只脚盘着踢,常是右脚把小腿曲回来,用鞋帮内侧踢。左脚不停地踮着步,调整着身躯的方位和距离;右脚抬起踢一下,又放下,但也不可以放彻底,恢复到站立的姿势,那样是赶不上下一脚的;放下的意义就是保持一个动势,可以有力量再踢,否则,平托着腿不动,你倒踢一个试试。总是重复这样一个动作,多数还会嘴不停数着数,无论和自己比,还是和别人比,总要比一比才更有动力;但这动作的覆盖范围极窄狭,必须把毽子收拢在身旁,稍不慎踢远些,习惯动作使不上了,只得探出腿,但别的动作似乎就很不精通了,可能的话,再踢起来一下,这方位就不确定会跑去哪,下下一脚一般是逮不着了。更换另一人踢,或重新来过,如此而已。

当然,从小学生们角度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得讲究“落、打、踢”三个技巧,一是能连续踢不落地,二是会落,三是会打,四是连打。“踢”时,踢毽的人单腿站立,另一腿向前内盘,由下向上将毽子踢起,那姿势就像“金鸡独立”一般。“落”是在踢的过程中将毽子稳稳地落在鞋面上而不掉落。“打”时,踢毽的人重心渐移至一脚,另一只脚向前踢出,支撑腿用力使全身跳起,同时,身体的另一侧弯曲,将身侧的毽子打起。最精彩的要数连打了,以打的姿势追逐着毽子,连续跳打,这也是最难的,通常会引起围观者的大声喝彩。踢毽子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踢毽子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也学会了坚持。当毽子不小心飞到远处,我们会不约而同地跑去捡回,那份默契和友谊,在不经意间悄然生长。有时,为了练习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我们会反复尝试,即使摔倒也不气馁,那份坚韧和毅力,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

岁月如梭,转眼间,那些踢毽子的日子已成往事。现在的校园里,再也无人踢毽子,或许,它原本就属于我们那一代的童年。虽说现在己有些中老年人在重拾这种游戏,但已经远不是当年味道。回忆起儿时那年那月那游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快乐,心中总如春波荡漾柳丝轻拂般轻快和空灵。游戏里天真有趣的小伙伴们,玩着玩着渐渐长大各奔东西,唯有这些游戏能记录在一起的快乐点滴。

(作者张光友,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