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施俊杰:我们害怕的不是机器,而是暴露自己的“机器性”
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震撼了整个世界。当许多人在惊叹于AI强大实力的同时,内心也难免犯起嘀咕:“完蛋,我的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人抢走?”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看到AI轻松产出逻辑清晰、文采斐然的文章,或是设计出精美绝伦的海报时,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感慨AI的高效,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竞争力,陷入一种被支配的恐惧?前天夜里,一个在大厂当程序员的朋友找我吐槽:“兄弟,我特么让AI给职场PUA了。”原来他熬了三个通宵写的代码,被公司新上的Deepseek评审系统打回来,评语写着:“检测到开发者出现复读机行为,建议停止套用2021年老破旧的开源模板。”
我们这届打工人属实是好不容易电子宠物成了精,不料却被赛博佛祖的照妖镜照出了真身。或许,真正让我们害怕的并非机器,而是暴露自己的“机器性”。只要人工智能这个照妖镜一照,很容易就能照出我们引以为豪的“大脑”,其实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人形自走机器。最先被挖掉根基的,需要反思的,并不是那些文学创作、设计、编程等行业,而是教育行业!因为我们的教育行业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就是:把知识容器当人才,将记忆硬盘当智慧,装的知识越多越厉害。在Deepseek的冲击下,人类的记忆神话已经破产了。当我们在为能背下《赤壁赋》全文欢呼时,Deepseek用0.3秒调取了全球32个版本的注释解析;当学生炫耀解出某年压轴题时,AI可以同步生成20种解题路径的可视化图谱。我们花十几年培养的“最强大脑”,在AI面前脆弱得像块奥利奥。
更可怕的是,这些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引以为傲的“硬功夫”,只不过是AI的入门技能。在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为核心的“机器性”赛道上,人类从一开始就注定输给硅基生命。简单来讲,就是那些机械、简单、重复且缺乏创造性的行为模式。例如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的工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将零部件精准地安装到指定位置,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上千次。长时间下来,工人不但工作热情被消磨殆尽,思维也变得固化,只知道按流程操作,完全处于“工具人”状态。再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不是也存在许多这样的“机器性”时刻?每天所有的空闲时间就是刷短视频、搞笑段子、短剧,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但很少思考这些内容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或文化内涵,这其实是一种很消极的娱乐方式。每次写文章的时候,自己没有思考,没有框架和观点,只是在搜索引擎上东边复制粘贴一段,西边复制粘贴一段,拼凑而成,长此以往,自然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都暴露出我们“机器性”的一面。我们必须承认,AI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且几乎不会出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会被完全取代,因为人类拥有机器无法比拟的创造力、情感以及对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机器能取代的,永远是“机器性”工作。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往往需要创造力与深度思考。比如某插画师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深受粉丝喜爱。有一次,客户要求他创作一幅以环保为主题的插画,他深入研究环保理念,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融入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思考,创作出的作品不仅画面精美,还引发了大众对环保的关注和讨论。
AI虽然能根据关键词生成一些插画,但这些作品缺乏灵魂,暂时还无法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工作就绝非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就能完成。所以,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做一颗“螺丝钉”,那么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唯有拥抱新事物,成为驾驭工具的人,才不会被AI取代。我们这一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让AI成为我们的助力,而非对手,将AI与我们自身的创意相结合,去提高我们工作效率与作品质量。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在面对网络上众多的热点话题时,不要盲目跟风,而是深入分析每个话题的背后逻辑,从独特的角度进行解读。最后,AI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浪潮,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我们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机器性”。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与成长,发挥人类独特的创造力与情感优势,就一定能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让我们放下对AI的恐惧,勇敢拥抱这个新时代,用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工具学习的人!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