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话:人有风度魅力自显

张光友     2025-02-14 12:29:01

张光友

做人,什么是真正的有魅力?包含的因素有很多,但不管怎么说,有风度都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风度,往往能够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给自己赢得强大的人脉乃至是成功的机遇。

风度作为一个人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的完美结合,是做人的顶级魅力所在。它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上,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首先,风度是一种从容不迫、自信大方的气质。无论面对何种场合,有风度的人总能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得体的方式应对各种情况。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喧嚣而慌乱,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态。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稳健和可靠。其次,风度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上。有风度的人懂得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不会因为意见不合而轻易否定或贬低他人。他们善于倾听,善于理解,总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声音。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不仅让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此外,风度还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体现。有风度的人通常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他们坚守诚信、正直、善良等美德,以身作则,为周围的人树立榜样。同时,他们还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让他们的风度更加深厚和持久。

风度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追求。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飞天的衣袂飘舞千年而不坠,古希腊雕塑的轮廓历经风雨依然舒展。这些永恒的艺术形象,都在诉说着人类对优雅气质的永恒追求。风度,正是这种追求在现实中的投射,它不是浮于表面的姿态,而是精神世界的外显,是学识的沉淀、见识的升华与认识的结晶共同织就的生命锦缎。

人的风度养成,缘自修炼”三识”:

学识如同深埋地底的矿脉,经过岁月的熔炼终将焕发光彩。北宋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下"腹有诗书气自华",道破了知识积累对人格气质的深刻影响。晚清思想家梁启超少年时即熟读典籍,青年时又汲取西学精华,正是这种贯通古今的学识,让他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气度。钱钟书在牛棚岁月里依然坚持学术思考,浩劫之后的风度翩翩,正是学识赋予的精神铠甲。知识不仅改变命运,更能重塑灵魂的质地。

见识如同登高望远的阶梯,让生命超越狭隘的时空局限。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用三十四年光阴丈量华夏大地,他的游记中既有对山川地理的精准记录,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生态智慧。马可·波罗穿越欧亚大陆的壮游,不仅拓宽了中世纪欧洲的认知边界,更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孕育出新的可能。当现代企业家王石六十岁重登珠峰时,他展现的不是征服自然的傲气,而是历经沧桑后对生命的敬畏与豁达。

认识如同照彻迷雾的明灯,在思想的深度中培育胸襟的广度。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诸葛亮"宁静致远"的智慧,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透彻理解。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写道:"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这种对存在本质的持续追问,让人类得以超越生物性的局限,在精神的维度上获得真正的自由。

综上所述,风度作为做人的顶级魅力,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外在形象上,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它让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从容和优雅,也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顺畅和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风度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让风度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陈舒仪

一审:薛琳

二审:黄灵娜

三审:龚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