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春雷学校的教育“蝶变”:从“叛逆少年”到非遗践行者

陶炳炎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3 15:19:21

新湖南客户端2月13日讯(通讯员 陶炳炎)正月十五,湖南长乐镇“抬阁故事会”巡游现场,15岁的小雅(化名)在英歌舞方阵领头,手持英歌槌,笑容自信。巡游时,看到观众的掌声与镜头,小雅笑得更灿烂,用力挥动英歌槌。这一幕被多家媒体报道,成了全网流量过亿的小“网红”,网友们纷纷点赞,称赞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但谁能想到,半年前,小雅还是个让家长头疼的 “问题少女”。在这场巡游中,岳阳市春雷学校400余名师生用成功且精彩的表演实现了“为青春正名”,也展现了非遗的魅力,更体现了学校21年教育探索的成果。

破茧:当古老技艺与青春相遇

走进春雷学校,教室墙上贴着班级自主管理明细表,记录着学生每天的成长记录。曾因打架被三所中学劝退的小林(化名),在一班一品特色课程《英歌舞动作分解》表上记录着自己的进步。如今,他已是学校英歌舞队的领队。

“这些孩子需要的,是照亮内心的光。”这是校长周龙常说的话。2004年建校时,学校就秉持“以文化人、以艺塑魂”理念。2016年,教师在上地方文化课时发现,爱睡觉的学生居然能复述巴陵戏唱腔动作。这一意外发现,让学校找到了非遗这把“教育的钥匙”。

学校组建教研团队,走访非遗传承人,将本土非遗元素拆解重构,开发“动态非遗课程体系”。鼓乐训练融入情绪管理,龙狮训练结合几何数学,英歌舞编排体现团队协作……当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练习,当生硬的规范化作默契的配合,春雷学子的改变悄然发生。

蝶变:重塑生命节拍

“握住鼓槌,就抓住了人生。”曾因校园暴力不愿进教室的17岁的菲菲(化名),在非遗体验课上被《盛世欢鼓》震撼,成为领鼓。春雷学校有关非遗教育课程,不只是技艺传授,还有心理教师开发的“鼓语疗愈”,即,将法治教育融入武术课,各学科与非遗融合,让传统文化成为唤醒灵魂的教科书。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春雷学校参与有关非遗课程学习的学生,有93%通过了职业技能认证,87%重返校园或就业。家长反馈孩子有了积极变化,也印证了校长“教育是唤醒向善力量” 的理念。

星火:社团点亮青春

如果说,非遗课程是灵魂,那么,28个兴趣社团就是助力。学校构建了涵盖非遗传承、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社团矩阵,其中,无人机社团接轨“低空经济”,篮球社团结合战术与《孙子兵法》,话剧社重现有关非遗的传说,还有“非遗探店小队”记录草木染老手艺等。

学校党支部书记、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李雄说,社团是“人生试验田”。阿浩(化名)在美术社团展现天赋,《春雷足球世界杯》在汨罗市科技节获奖;小雯(化名)加入手工社团后制作的香囊在家长开放日上大放异彩。社团配备 “双导师”,接轨日常教学,学生积极性高,在学习中找寻自信,升华真我。

传承:从被拯救到传播文化

元宵节巡游,春雷学子创新编排的“春雷版英歌舞”,将传统与自身情况相结合。背后是学校创立的“非遗数字工坊”,支持学生学习新技术,尝试用 AI复原曲谱。

据学校义教部部长陈李展示的学校抖音账号显示,活动现场,春雷学子的演出得到多家媒体报道,全网流量过亿。

不仅如此,学校部分毕业生还成了非遗传承志愿者,例如,小凯(化名)就在家乡组建了青少年舞龙队,传递春雷教育的力量。

坚守:21年,照亮青春的灯

春雷校史馆珍藏了21本《转化档案》,记录着学生蜕变故事。例如,曾经叛逆的阿杰(化名),如今已是学校民族乐团的乐手;曾经问题重重的小武(化名),现服役于特警队……一份份档案,见证了教育的力量。

夜晚,春雷学校的非遗工坊灯火通明,孩子们手中的龙灯,仿如星火,照亮着迷失的青春。周龙望着排练的学生们说,“专门教育,就是要帮孩子们找到本该成为的样子。”

看见花开

从巡游的万众瞩目,到全网过亿的传播流量;从社团的个性绽放,到模式的广泛推广,春雷学子们用非遗课程诠释了“青春宣言”。学校21年的探索证明,只要教育扎根文化,没有不可教化的少年,再倔强的种子也能在春风细雨的滋润下悄然绽放。

学校有关负责人指出,“春雷模式”引发了全国专门教育领域的“涟漪效应”,多地成立了非遗教育联盟,百余所学校引入了动态非遗课程。古老技艺与青春的相遇,激荡出了文化传承的火花,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下一代的守护。教化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

责编:张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俊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