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退不了烧,怎么办?看中医如何平稳退热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2-12 13:20:29

编者按:目前正值初春时节,甲流感、腺病毒、耐药支原体、疱疹性咽颊炎等容易发生,由此引发的感染性发热、高烧不退成为当前最常见的儿科急症。本医案作者为中西结合科临床医生,客观地记录分析了其子一次持续性高热治疗痊愈的全过程,希望对大家了解和认识中医退热有所帮助。

就诊经历:

患儿,六六,男,3岁11个月,持续高热2天,最高体温40.1℃,精神欠佳,食欲不振。儿科急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正常,单核细胞稍高。医生予进口奥司他韦、布洛芬口服,仍无汗,持续高热。

笔者所在中西医结合科唐涛教授查看患儿情况: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唇红、喉咙稍红、大便粗大、量多成型,予小柴胡汤加石膏、大黄等。方药为:柴胡30克,黄芩、法夏、人参各10克,薏仁15克,苍术5克,大黄6克(后下), 生石膏30克,板蓝根15克,生姜3片,红枣5个,甘草3克。并嘱务必使大便稀软,一天数次,中病即止。

捡药一付熬好后,患儿勉强服下小半碗。不多久身上没那么热了,慢慢入睡。约23:30,体温再次升高至39℃。再次服中药小半碗。夜间,患儿身有微汗,睡得安稳,测体温两次,分别为38.6℃、38℃。次日早晨脉静身凉,测体温37.2℃,全天体温维持在此水平上下。下午患儿大便一次,前干后稀。考虑其舌仍红,手心热,大便未软,继续把另外半付药喂完。第四天下午解稀便一次,体温正常,后继续予抗病毒口服液收尾。

按语:

唐涛教授认为,本案患儿素来食欲旺盛、多汗、大便粗(1~2天/次),为阳明积热、卫表阳气相对不足之体,易感受外邪。此次发病正值中伏,暑气当令,或中空调寒邪,或伤于暑湿之气。因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损伤人体正气,“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病邪极易内传少阳。同时,小儿因“其肉脆,气虚血弱”的体质特点,发病后易正气不足,邪气留恋,快速由太阳传入少阳,或感邪后直中少阳。再者,患儿舌红、苔腻、唇红、咽红、大便粗壮成型均为阳明有热之象。故辨证患儿为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大黄、薏仁、苍术。小柴胡汤加石膏为经方大师胡希恕经验。石膏味辛、微寒,为阳明经引经清泻积热之要药。唐教授加入少量大黄,使大便稀软、次数多,更有引热邪出阳明,使邪有去路之意。同时考虑暑多挟湿,患儿苔腻,予性味甘淡之薏仁淡渗内湿,以气味雄烈之苍术宣散外湿,使病邪无所附着,速速去之。

本医案所示处方为专家面诊患儿后,结合四诊信息所开具,对小儿发热性疾病不具普适性,切不可照搬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者适得其反导致严重后果。同时,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干预,“截断扭转”危重趋势。

中西退热之思辨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西药常使患儿出大汗,迅速退热,有可能会造成脱水休克、电解质紊乱、低体温等不良后果;或是像本例所述热稍退后旋即反复,或无效。中药退热整个过程中仅有微汗,体温缓慢下降,最后脉静身凉,不再复热。《医宗金鉴·张仲景》中提出发汗的最佳状态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中医认为:大汗伤阳,大汗伤津。即出汗过多损伤人体阳气和阴液。门诊常见布洛芬出汗退热病人出现怕风、自汗盗汗、乏力、月经量减少闭经等,均为表阳所伤、阴液亏损之象。因此,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均应把握好出汗程度,并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副主任医师 崔寒尽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张丽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