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2-10 09:22:53

书法是对时代的“钤印”
文|李科
如果说,文学是对时光的“挽留”;那么,书法就是对时代的“钤印”。
中国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一种高境界的禅中之禅,一颗闪耀在人类智慧金字塔那顶尖上的璀璨宝石。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情感的结晶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故,中国书法艺术的光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湖湘籍书法大家仅欧阳询、怀素、何绍基三人,其中“草圣”——怀素的影响力为首,也最为神秘,同时争议也最为浓烈。
出身草根的怀素,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草书的巅峰,是永州厚重文脉中的“富矿”,是屹立于潇湘大地的史诗级人物。所以,笔者想写一本怀素评传是一件思考很久的事情,谋定而后动。
笔者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怀素”的,本人时任中共永州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主任兼文艺科长,永州市每年的春晚都由市委宣传部直接筹办,地域历史文化名人怀素的故事偶尔被搬上舞台,作为专抓的科室负责人,还兼有对节目文本的把关责任,本人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局中人。加之日常工作需要对接文化文艺部门,怀素其人其事时不时地窜进笔者的耳中眼中,怀素在笔者心中逐渐留下了一些印象。
让笔者进一步关注并学习研究怀素书艺文化的是2014年,这时市委宣传部文艺科增加了编辑《文艺阅评》的职能,本人有幸接触到了更多的怀素知识,而且有极少部分是比较专业的涉及怀素和草书的文艺评论文章,一个没有功名的和尚被文化界争论千年而不休,这一奇葩深深地吸引了我,并将我引向了深入,自此开始有意识地积累涉及怀素的各类素材。
2015年底,本人从市委宣传部调任市文联任职,挖掘、推介并讲好怀素的故事成为了笔者履职的题中之义,同时也为创作这本书创造了机遇、搭建了平台。故才有笔者穷十年之积淀,潜心三年笔耕不辍,撰成怀素评传专著《狂僧怀素》。该书分四章、二十三节叙述,共24.1万字,配图五十多幅。
自中唐以来,书写怀素的作品成千上万,当代以怀素为主题的著作也颇多,但多限于怀素的书艺或其佛学,全面叙写草圣怀素的书论、技艺、成就、影响力及其家庭、成长、游历的作品几近于无,从而导致怀素的整体形象一直未曾清晰过。当然,这其中横亘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瓶颈:关于怀素的史料太少。基于此,作为怀素故里的文艺工作者,本人忐忑提笔,想回溯一千多年前一名钱姓少年的蹒跚和沧桑,想颂扬一千多年前一个南禅沙门的勇毅与果敢,想探寻一千多年前一位艺术大师的笃定与狂放,全景式探寻怀素那流光溢彩又不乏坎坷的一生,祈当代的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此中一些独特的认识和观点,与现有的怀素研究构成了对话,这是怀素本身的魅力所在,也是文艺界百家争鸣的良好生态的反映。
几千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的书法大家,魏晋以后,经典的书家日多。此后,历代都有书论流传,有些是相当精辟的。因我们所见到的历代各种文集收录的都只是一些散论,为还原一个鲜活的狂僧,所以笔者叙议融合,以史为镜,辅以辩证分析、逻辑推理,寓作者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于史实的陈述之中,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以便读者在领略盛唐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现实、吸取历史智慧,感悟从艺做人的哲理,感恩伟大灿烂的时代。
该书创作思路纯正,不溢美不隐恶,牢牢抓住怀素“狂而进取”这一特质,力求重塑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一味用史料和个人意愿拼积的纸糊雕像,展现了一位锐意进取、思想超脱的南禅沙门。尤为突出的是,书中将怀素的三次“西游上国”和现可见书作名录作了厘清,又广博群书整理了怀素传世书作集锦、怀素年谱,尤为珍贵。
笔者想对中国古代书法作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对“五体”的漫谈,和对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张旭、徐浩、邬彤、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的解读,也可看到对李白、杜甫、吴道子、裴旻、钱起、陆羽、欧阳修、司马光等文人武将的阐述。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大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相互交融。中国书法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习艺者应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中国古代书法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鉴识成为一种高难行为,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场严格的考验。故,笔者虽绞尽脑汁而为之,却因学养、心境和技艺等原因不尽如人意。
书中的主要人物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更为彰显。岁月不败艺术,经典永不过时!怀素启示我们,古法实际上像千年莲子一样仍蕴含着极大的艺术活力,存在着足够后人出新变法的丰富营养。只要后人以独特的审美去感受,就能从中发现那些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养分。怀素喝酒吃肉,“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作“个人演唱会”式的书法创作表演,是一个身披袈裟的士人。他不像南朝名僧智永和尚,为研习三十年不下僧侣楼,精修清规戒律。当然这都是各自的心之所向,谁能评判得出修炼方式的优劣和对错呢?只要坚守本性,身随心行,方可不留遗憾!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若诗意遇上烟火该如何?当你拥有这种心境时,那就成了现实版的怀素——论道书法,一笑红尘。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