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正逢大寒立春之交,中医教你这样养生防病

  大众卫生报   2025-02-01 10:42:30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1日讯(通讯员 桦林 陈纯)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人们每到年末就开始向天地祈福祭祀,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保佑亲人健康平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用精美的诗句描写了古代人民在新春时节用喝屠苏草浸泡的酒,以祛邪避瘟疫,求得长寿;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后演变为春联),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物资的极大丰富,人们在传承春节文化的同时,更为关注如何健康过大年的方式方法。

在这个辞旧迎新、家人团聚的新春佳节,岳阳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科副主任医师陆虎特此呈上一份详尽的“大年养生指南”。

春节正值大寒与立春之间,亦是春天的开始,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近来天气温暖干燥,阳气该藏而不藏,上逆的阳气容易耗损津液,立春后阳气一旦生发容易造成“温病”的发生。故保存“津液”对于我们而言尤其重要。

过年养肝正当时

过年亲戚朋友共聚一堂,熏制腊味、羊肉、牛肉、烟酒似乎是必备之品,然而这些多辛辣,辛辣之品容易耗损津液,体内肝肾津液耗损后容易生风动血,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朋友,宜清淡饮食,防止肝风内动造成中风等后遗症。

立春乃阳气生发之时,而肝为人体生发之脏,故春节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泰。春节期间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大蒜、韭菜、香菜等。这些食物都带有香气,可促进阳气生发,适应春天的自然规律。结合目前天气而言,建议可以适当配伍乌梅、白芍、山茱萸等收敛肝气之药食。

过年养脾尤重要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因此,春季宜适当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气。如大枣,性味平和,可以滋养血脉,强健脾胃,既可生吃,亦可做枣粥、枣糕,以及枣米饭;山药、白术、莲子、扁豆、百合也是春季饮食佳品,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的作用。

过年饮食要节制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鸡鸭鱼肉往往一应俱全。在中医看来,春节饮食并没有太多的禁忌,关键是要把握三点:一是饮食要均衡。多食肥甘厚味脾胃吸收不了,容易损伤脾胃,故适当荤素结合有助于脾胃吸收;适量食用水果蔬菜,是调节膳食结构、促进健康的好方法。但在提倡吃水果蔬菜的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水果蔬菜的局限性。水果蔬菜不能代替正餐,五谷仍然应该是主流;二是饮酒要适量。《本草新编》有云:“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适量饮酒可以温通血脉、散寒辟邪。但要切记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熬夜与酗酒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三是基础疾病要关注。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减少油盐糖和脂肪的摄入,素体脾虚的人群也应当注意减轻脾胃的负担,不可暴饮暴食。

过年音乐调情志

过年的意义在于分享过去一年的收获、憧憬来年。但是,也有人对过年“十分郁闷”,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有的甚至出现胸闷、头晕头痛、周身乏力等躯体症状,这种与过年相关的负面情绪被人们称之为“过年综合征”。工作与家庭带来的各种压力,加上年末经济紧张,很多人不知不觉就患上了这种症状。建议适当运动、多听音乐。音乐就像是一个容器,在我们需要释放情绪的时候,它可以收纳;在我们需要填充空虚的时候,它又可以随时被拿出来,使人保持情绪舒畅,让人忘却烦恼。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