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1-22 17:28:52
大凡七十岁以上的农村人,都应当记得旧时在乡下,但凡集镇所在地,大型祠堂和香火旺盛的寺庙,都有一座漂亮的建筑物:戏台。戏台与中国戏剧几乎同步诞生,中国歌舞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民族之间也有着各自特色的歌舞戏剧,戏曲文化经汉唐宋金发展,已经有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明清传奇的繁荣发展是戏曲发展的繁荣期,也是兴建戏台的鼎盛期。彼时,在人口密集之地,都可以看到戏台的存在。
顾名思义,戏台即戏剧舞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中国古代戏台基本为木结构建筑,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指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台基一般高度为1米左右;双层指戏台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为山门,高约2米左右。从开口角度讲,可分为一面观、三面观两种,亦有介于二者之间者。
湖南农村的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集镇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集镇台。不管是哪种戏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在这些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魁星点斗》、《九老天宫》、《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几种。
集镇台一般坐落在集镇街道中心,为独立的单台。为了疏散观众,台前设有一小广场,与大街小巷相通,并伸向各家各户。集镇戏台多为晴雨台,大都为双面,中间设一个大天井。顾名思义,晴雨台考虑的重心是天气的变化,晴天当然用前台,雨天演出就退至后台。有时候,一场戏演着演着,下起了雨,但演出不会中止,演员会迅速撤到后台继续演。演着演着,雨又止了,演员又可回到前台演出。天气在变化,剧情还是循着既定的方向发展。那么,观众也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或站在天井看,或收缩到檐下看,不会有什么耽误。
戏台从其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这类戏台,在山西稷山县马村金墓和侯马金墓中的戏台模型中可为佐证。至于前后台分割的帐幕,在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元代壁画中可以看到。但这种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后期的东羊、曹公戏台上发生了变化,将两面山墙全部砌起,而观众也就从三面观看变成一面观看了。这种构造方式在明清以后的戏台上基本上得到了沿袭,只是把前台台面加宽,台口分为三开间。
一般而言,古戏台或全身凸出,或一半凸出,或全身都躲藏在门屋的明间里面。这三种古戏台的前面都高高翘起一对翼角,后台则在门屋明间里。前两者,观众可从戏台三面看戏,台上台下可以互动,说不准演员长袖一甩,就抚摸了几位观众的心跳。后两者,戏台挡住了祠堂大门。平时,就是演戏看台,行人也只能从左、右次间的侧门出入;遇宗族大事要事,如祭祖,便移开戏台中央的活动台板,空出一条通道来。第一者,由中央正门进入,分左右绕过戏台向拜殿。
古戏台台口上方皆有横匾,多为当地名家题写,如“普天同庆”、“盛世绝音”、“升平雅奏”。前檐两侧各有一“台柱”。两台柱上有移动楹联,楹联内容与上演的剧目相呼应,如,“一曲商音,演成千古兴亡胜负;数声越调,点出百年离合悲欢。”又如,“看去俨然如是,想来或者有之。”也有颂扬宗族家声的,如,“一样楼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几个子弟能文能武能鬼神。”古戏台有的楹联道破了戏剧的美学品格在于,“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纳喜怒哀乐感情色彩,容古今中外典型晶貌”。湖南南岳大庙的那副“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更是一语道破人生真谛,看戏剧的本质在于“随尔演来无非扬善除浊,吾听却去都是教愚化贤”;“且将前代事,做与后人知”。
戏台面前沿有一条状的大木枋子,上面镶着可以拆卸的木雕,其题材就是上演剧目的情节。四川称雕花板为“照面枋”,意思是说它面对观众专供大家品评,所以制作格外精心。许多戏台的形制并不特殊,似有雷同之处,但雕刻遍布,穷极艳丽。于是,观众便发出“翻风弄月”、“金声玉振”、“作古振今”之类的感喟。上台演戏要化妆。对这点,建戏台之初就有了通盘考虑。往往,化妆室设在门屋次间的夹层里,有小木楼梯从戏台后的候场处上下。候场处与前台之间设一道板壁,叫“守旧”,上面大多画一幅“唐明皇游月官”图。演员从候场处上台,或戏毕从台上回候场处休息,要通过“守旧”两侧的上场门和下场门,门额上大多写“出将”、“入相”两个词。戏台左右和前沿,均安装护栏,护栏衔有小柱头,上刻有木雕,多为麒蒯等瑞兽。护栏高仅盈尺,以防演员莲步轻移、水袖漫卷,演到“忘形”时摔出去。另在戏台一侧辟一个小台子,是乐队作业的天地。
乡村戏台的建造,全属民间自发,从来不是以政权的形式来掌控的。主事的必得是德高望重的头面人物,参与议事的也须得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大家坐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筹资、分工以及请哪路能工巧匠来主持建造,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主集中,无论是谁,可以独揽全局,但却不能独揽大权的。当然,虽说是民间自发行为,戏台要占用土地,还是得经过官府方面审批一下的,尽管这是一道象征性的手续,也还得走一走。商议停当,获得官府方面的认可,就可以选址,选动工的日子了。戏台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事,无论如何是马虎不得的,得请堪舆先生来看看风水,挑黄道吉日,再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破土奠基。戏台的建造设计者叫掌墨师傅,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设计师。这设计师并不是出身于设计学院,而是通过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他们对古戏台的构造,各部位的尺寸,了然于胸。不仅如此,戏台的一些讲究和数字的规矩,他们也是了如指掌。造戏台用的木料,在古代也许是取自深山老林,现如今则大多数为外国进口,这些粗大木料的搬运,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古戏台制作工艺是全卯榫结构,分工是很细致的,开料、打坯、刨光、打孔、雕刻、藻井、飞檐翘角等工序依然要靠传统的手工来完成。各部分加工制作好了,就可以运输到工地进行组装了。组装中最隆重的,要数架主梁了。主梁上要披红,上梁时要喝彩,还要按照规矩抛洒果品,供人们争抢,这不仅是为了喜庆与热闹,更主要是,据说,争抢的人越多,就越有人气,越吉利。藻井和翘角是乐平古戏台的建筑特色,藻井不仅是起到使声音饱满、浑厚的效果,同时,它也象征着天,它的造型大部分为圆的,正与方的台面相对,这就是所谓的天圆地方,寓意戏台小天地。翘角则是起着装饰的作用,使整个戏台显得轻盈飘逸,灵秀翔动。藻井和翘角造型看过去风格相似,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体现着制造者聪颖的智慧和独具的匠心。戏台上的雕刻堪称木头上的刺绣,精细生动,所雕刻的内容也是精心设计的,蕴含着人们祈福吉庆的美好意愿。即便是人物戏文,也都表达着人们对忠孝节义、福寿双全、兴旺发达的愿望。戏台组装好了,两边再以砖砌墙,上面覆以青瓦,一座崭新的戏台就诞生了。
一座戏台的出现,演绎着从古到今的人类历史长河,窥视着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中的无尽苦辣酸甜,聚散离合,恩恩怨怨。它拉近了古今人们之间的距离,富贵和贫穷的烟花一显,皇帝与乞丐,公主和王子,再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法律和尊年,一个戏台,改变家乡的一片天空份量,连台下的乞丐也仿佛找到了富贵的尊严。舞台也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丰收年的庆典。舞台向村民深处博爱的手臂,人们向神灵的敬意。戏台为那个时代的村民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平台,给大家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娱乐场所。
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载体,联系着我国古代多种多样的宗教习俗和戏曲民俗,古戏台是乡土社会的大学堂,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古代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古戏台成为娱乐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曾经是村民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历史生活与戏曲演绎的悲欢离合,传承着精神的力量。如今戏台渐渐退出历史,或废弃拆除,或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失去它最初的功能,成为供人们瞻仰的历史遗存,但它遗存的斑驳彩绘,风化的木雕和沧桑的瓦片依然诉说着历史,见证着多个时代的记忆以及诸多戏剧人物的背影。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乡村的古戏台,这个村民曾经的精神家园。从繁华到落寞,历经数百年,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乡村的古戏台,曾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更是游子永远的乡愁与眺望。
(作者 张光友 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陈香云
一审:王智芳
二审:薛琳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