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1-22 17:26:53
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还记得,当年湖南城乡普通人家,看一个家庭主妇是否能干,就是突然到其家中做客时,哪怕家中再无它物,也能够墙角的坛子中抓出一把泡制的菜,炒得香喷喷的供客人下饭,这种泡菜也叫酢菜,这种泡菜的坛子,就叫酸水坛子。
这种坛子当年是南方城乡居家的一道风景,在一般人的家中的厨房里的墙角抑或是床铺下的空间,都或多或少地摆着几个这样的坛子,坛子是褐色的,肚大口小,靠上边的坛子口处有一圈槽子,里面装满水,当坛子盖上并浸入水中后,坛子内部与外部就被水隔开了,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坛子里面装满了酸水。这种酸水其实是用盐开水晾凉后制作而成,通常人们都会在这酸水里放一些当季的蔬菜,经过一段时间的淹制,在坛子酸水的作用下,就变成了色香味俱美的“坛子菜”。
“坛子菜”也叫“酢菜”或“酸水菜”,原料主要是当年的新鲜蔬菜,如青椒,长豆角,藠头,刀豆,菜头,白萝卜,黄瓜等等。应当说,做酸水菜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那时因为交通不便,物质十分匮乏,一些当季蔬菜吃不完又无法保存,而淡季时又无菜蔬可食,于是人们通过摸索总结,用酸水浸泡后可以长时间的保存,且又别具风味,也解决了应急的需要,湖南乡下有句土话叫“有呷冒呷抓盘酢呷”,意在当有客人突然造访时,这些酢菜也可应一下急。
浸泡酸水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诗经.小雅.信南》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先秦《周礼》.《孟子》.《楚辞》中也有腌渍菜的记载。公元1500多年前。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作菹菜生菜法第八十八》中已有制作泡菜的专述:“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者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辞海》对“泡菜”的诠释是:将蔬菜用淡盐水浸渍而成。……质脆、味香而微酸,或稍带辣味,不必复制就能食用。
泡酸水菜是寻常百姓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食品,清代曾懿的《中馈录》里面详细记载了教妇女做泡菜的各种手法和技法。“中馈”就是厨房的意思,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的食谱。书中记载“泡盐菜法,定要覆水坛。此坛有一外沿如暖帽式,四周内可盛水;坛口上覆一盖,浸于水中,使空气不得入内,则所泡之菜不得坏矣。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加烧酒少许。凡各种蔬菜均宜,尤以豇豆,青红椒为美,且可经久。然必须将菜晒干,方可泡入。如有霉花,加烧酒少许。每加菜必加盐少许,并加酒,方不变酸。坛沿外水须隔日一换,勿令其干。若依法经营,愈久愈美也。”这其中提到了“覆水坛。此坛有一外沿如暖帽式,四周内可盛水;坛口上覆一盖,浸于水中”与我国清代的“天蓝地四开光青花山水人物泡菜坛”正好对应。
民间做酸水菜其实也没有书上说的那么复杂,做酸水菜最最重要的二个东西,就是泡菜坛和老坛酸水。泡菜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泡菜的品质,老坛酸水,则直接决定了泡菜的风味。就算使用新坛来泡,只要加入一点老坛酸水,那么风味依旧不减。若是新作泡菜坛,先要将其洗净晒干,然后倒入凉开水,至泡菜坛的一半,然后加入食盐,要稍微咸一点,因为盐能使泡菜保存更久,但是又不能太咸,太咸的酸水会发苦,大概放一包盐的五分之二,然后再加入二小勺的高度白酒(利用酒糟来发酵泡菜)。(家中有老酸水的,可以放一点老酸水,大概五分之一,可以加速酸水的发酵,没有老酸水的按此法放至十五日也可)搅拌均匀备用。
乡下几种主要的坛子菜的浸泡方法如下:
辣椒。洗净,在阳光下晾晒一天,然后去蒂,用针在青椒上扎一个小洞,然后放入泡菜坛,一层原料一层盐(少许),依次叠放,青椒需要用酸水完全浸泡,然后盖上盖子,用水封口,静置十五日(加入老酸水的七天),待青椒变黄,入味,即可食用。泡辣椒的最佳时候在中秋节后,秋辣椒较老,泡出来爽脆!而嫩的泡出来会发苦。
豆角。准备长豆角洗净,太阳晾晒一天,用棉线绑成一捆,放入老坛酸水中,完全浸泡,三至四天,豆角变黄入味即可食用。
藠头。准备藠头适量,去掉藠头叶子,清洗干净,太阳下晾晒一天。放入老坛酸水中,完全浸泡。五至十天,熟透入味即可食用。
萝卜。准备白萝卜,洗净,切成块。太阳下晾晒两天,越干越脆。放入老坛酸水中,完全浸泡。两至三天即可食用。
黄瓜。准备黄瓜洗净,去除中间的黄瓜心,切成条,太阳下晾晒两天,放入老坛酸水中,完全浸泡两至三天即可食用。
生姜。准备生姜洗净,太阳下晾晒两天,放入老坛酸水中,完全浸泡,五至十天即可食用。
需要指出的是,乡下人家的酸坛子,是需要经常打理的,要定期将酸水中的白沫撇干净,这样酸水越久越香,有的十几年不变质,倒出的酸水黄澄澄,开坛满屋飘香,酸菜坛已成为家中一宝,诚可谓铁打的酸水,流水的泡菜。
现在的家庭已难找出几个酸水坛子了,新时代的主妇们,也没有几个人会打理酸水坛子,我们偶尔在餐馆里吃到的酢菜,是按现代化的加工手段制作而成,已远非记忆中的味道。
(作者 张光友 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陈香云
一审:王智芳
二审:薛琳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