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羽冬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1-16 09:40:56
1月14日,中国正式进入“春运”时段。2025年“春运”自1月14日开始到2月22日结束,一共40天,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
“春运”这个词之于中国人是乡愁、是温暖、是特有的“中国式浪漫”。自“春运”二字1954年首次在媒体上出现,中国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历了71年的岁月变迁。71年“春运”不仅见证了中国人回家的脚步,更见证了“流动的中国”发展的每一步。
人口的流动
归途与启程的交响
1954年首次“春运”发送旅客约2300万人次,此时,春运的旅客主体主要是军人、学生和机关干部,大多数人仍在家乡生活和工作,春运的整体压力相对较小。1979年春运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人口流动更加频繁,1994年春运人数首次突破10亿人次。2012年春运人数首次突破30亿人次,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等形成了规模浩大的人员流动。
“春运”发送旅客的数量屡次创历史新高,数字大幅跃进的背后是人口流动结构和方式的深刻变化,也是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流动管理能力的大跨步发展。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目前,自驾已成为许多人返乡的首选方式。2024年春运期间,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自驾人员流动量超过58亿人次,占比高达80.7%,“自驾行”成为春运出行的绝对主力。针对新能源汽车日渐增多的现实情况,近几年,交通运输部一直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充电设备,有效解决了“充电难”“停车难”等问题,让“春运”自驾出行更加安心、舒心。
经济的流动
活力与潜力的释放
“春运”是一场人口的“迁徙”,更是一场经济的流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各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更是迎来了“黄金时期”。在春运期间,各大城市的商圈、旅游景点人潮涌动,消费潜力得到极大释放。以2024年为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领跑全国,杭州、南京、重庆、郑州、长沙等区域性重点城市紧随其后。这些城市的消费繁荣不仅得益于本地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春运期间人口流动带来的消费拉动。
春节期间,不仅传统热门旅游城市迎来了客流高峰,一些相对冷门的旅游目的地也借助春节旅游的热潮,拉来一波好感。南下避寒、北上看雪、“旅游+”“体验+”等年味的“翻新”也让“春运”的目的地更加多元。
“不打烊”的物流也是释放经济活力的一大利器。今年京东物流连续13年推出“春节也送货”服务,顺丰同城快递依旧“春节不打烊”,无论是年货购买还是年夜饭预定抑或是线上外卖,春节期间,皆可“一键下单”,即购即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春节消费需求。
数据的流动
智能与便捷的融合
在“春运”的大潮中,数据的流动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春运”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成为提升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
高峰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亿次量级,每秒钟售出1000多张车票……作为全球最大的实时票务系统,铁路12306改写了中国十几亿旅客的购票历史,而这背后正是海量数据的快速流动。
除了数据的流动,更有平台系统的不断升级和算法的持续优化。春运期间,铁路实行“一日一图”,铁路部门根据每日的客流需求,动态调整列车运行图,使铁路运能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旅客的出行需求,通过增加列车开行数量、优化列车运行路径等方式,有效缓解旅客出行压力。而这都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于自驾游和出国游的人群,数据的作用更是无时不在。旅游APP可以根据用户的搜索记录和历史行程,为自驾游爱好者推荐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包括沿途的景点、美食和住宿。而出国游的游客则可以通过在线旅游平台获取目的地国家的签证政策、当地天气、热门景点等信息,方便他们提前做好出行规划。
流动的数据就像“春运”的“智慧大脑”,不仅为“春运”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展现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贴心的人文关怀。
“春运”是一场团圆的盛宴,也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从乡村到城市,是流动;从彻夜排队购票到电子车票,也是流动;从现金支付到刷脸买单,更是流动。在中国这片流动的土地上,每一个脚步都踏出了时代的步伐,每一份数据都闪烁着发展的光芒。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